长征小故事有哪些(长征途中感人的故事)
-
长征小故事有哪些
网上有关“长征小故事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长征途中感人的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以下是我整理的几则长征小故事,100字左右:
1半碗青稞面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的说:“这是革命呀!”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 ?
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
2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
3丰碑 ?
.在寒冷的雪地里,一位军需管理者为了大家都能穿上棉衣,自己把自己的棉衣也给了他人,而自己却冻死了.僵硬的尸体靠在树上,成了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人们会永远记住他。 ?
4金色的鱼钩 ?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
5一袋干粮 ?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 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长征途中感人的故事
长征最经典的五个故事:《一袋干粮》、《丰碑》、《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半碗青稞面》。
1、《一袋干粮》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长征途中为了照顾一位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干粮掉入河中。她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不告诉战友们,装作没事发生一样。然而,她的身体不行了,护士长发现后,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2、《丰碑》
红军长征中,有一座丰碑。这个老战士冻僵了,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安详。将军想让队伍经受住这次严峻的考验,于是放慢了速度,让伤员逃跑了。队伍中的一人喊着“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这句话成为了红军长征中的一个小故事,寓意着队伍在困难面前要坚定前进,不放弃希望。
3、《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在1935年5月29日。红军为了突破敌人的防线,必须夺取泸定桥。敌派两个团防守泸定桥,红四团率先攻破桥头,最终成功占领了泸定桥。红四团在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不仅打破了敌人的封锁,还打退了敌人的增援部队。这场战役标志着红军北上抗日的胜利,也为红军长征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4、《金色的鱼钩》
金色的鱼钩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则故事。炊事班长为了照顾生病的小战士,不惜牺牲自己,吃剩的鱼骨头和野菜汤给小战士吃。他的行为体现了老班长的崇高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了信仰和理想,人们可以做出牺牲和奉献的行为。金色的鱼钩也象征着老班长的思想和光辉,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5、《半碗青稞面》
在红军长征中,小战士吴开生饿了两天,被副主席接手分发了一碗青稞面。尽管他吃得很快,但饥饿和寒冷让他感到无助。周副主席为了帮助吴开生,命令警卫员将仅存的半碗青稞面煮汤喝,甚至让战士们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这种困境展现了红军战士们的坚韧和牺牲精神,同时也彰显了他们的领导才能和责任感。
一、计草帽计.
那天,正式炎夏,***所有指挥官头每人头戴一顶草帽,红军侦察员从后赶来报:后面一对白军跟来了。贺龙同志点了点头。只是命令大家继续向前走。
红军走到一块平坦的山场,贺龙同志观察了地形,命令大家扔掉草帽。顿时军队议论纷纷,但是还是扔掉草帽,一切听从命令。一刹那,满地都是红军的草帽。然后贺龙命令大家迅速转移。
由蒋介石带领的反动军赶了上来,白军都没有草帽,早热得的眼冒金花,看见满地的红军扔的草帽,顿时感觉喜从天降,一窝蜂地去抢草帽,匪官也不阻挡,想是红军狼狈而逃。
这时,天空传来一阵飞机声,白军毫不介意。因为他们知道飞机是来配合他们追赶红军的。可敌机可不这样想,他们这几天连红军影子都没看见,没少挨长官骂。这一回,他们看见地上的军队都戴着有红五心的草帽,顿时喜出望外。对这团白军狂轰烂炸,机枪横扫。打的白军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
红军听到这一消息,人人拍手称快,个个称赞贺龙同志神机妙算。
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红军指挥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
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大骡子上。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骡子,一路上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他把饲养员喊了来,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
“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老饲养员回答道。
“好,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就是命令。
“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着急了。几个警卫员听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
彭德怀深请地望着拴在不远出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老饲养员流者眼泪对彭德怀说:“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革命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
“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大家在请求。
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6匹牲口集中到了一起。老饲养员拍者大黑骡子的脖子又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彭德怀背过脸去。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
20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6匹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了什么,集体嘶叫了几声,又默默地低下了头。
20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要间怒吼道。
手提机枪的方副官长把6匹牲口向远处牵了牵,枪口对准了它们,大家都闭上了眼睛。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漫漫征程,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
三、朱德的扁担。“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与当地军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谣。
1928年秋天,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妄图把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困死、饿死。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毛委员和朱德军长向根据地的军民发出了这样的口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
那时候,部队吃粮,需要往返五六十里的山路到宁冈去挑,于是红军发动了一个挑粮运动。毛委员和朱军长同战士们一样,脚上穿着草鞋,头上戴着斗笠,翻山越岭,亲自参加挑粮。
当时,朱德同志已经40多岁了。战士们见他为革命日夜操劳,在百忙之中还和大家走山路过小河挑粮,生怕他累坏了身体,战士们都劝说:“朱军长,你那么忙,就不要挑了。”朱德感谢同志们的关心,仍然坚持要挑粮。战士们见劝说不起作用,就商量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以为这样朱德同志没扁担就挑不成粮了。
谁知朱德同志又用竹子削了一根扁担,第二天又照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见朱德同志又有了扁担,晚上又把它藏起来,没有想到,第三天他又照样出现在挑粮的队伍里,而且他在新削的扁担上,特地刻上了“朱德记”三个字。朱德军长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以后谁再‘偷’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朱德同志的一席话说得战士们都笑了。今天,这条扁担珍藏在革命历史博物馆内。
从此,“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就像长了翅膀,传遍了整个井冈山,也传遍了全中国,激发了全国人民争取革命胜利的斗志。
四、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五、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
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长征有哪些故事
长征故事有《一袋干粮》、《七根火柴》、《倔强的小红军》、《半碗青稞面》、《金色的鱼钩》。
1、《一袋干粮》
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中途要过一座桥,她为了照顾伤员不慎把自己辛苦积攒的一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事后,煮野草装作饭的时候被发现,大家知道后都给予小兰自己的食物,使她很感动。
2、《七根火柴》
描写了红军长征时草地行军的艰苦故事。在当时红军前进的路程中,天气环境特别恶劣,战士们都被天气冻得瑟瑟发抖,一位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仅剩有的七根火柴交给了组织,为战友点燃了篝火,不受寒冷,这个故事表现出了革命战士的高尚品格。
3、《倔强的小红军》
讲的是长征途中粮食非常紧缺,团长看见一个非常瘦小的红军,于是便要把自己的粮食分给小红军。可是小红军拒绝了,并拍拍自己包说还有很多粮食。分开后,团长再一次看到小红军时他已经死了,打开他装粮食的袋子发现里面是一个有很多牙印的牛膝骨。
4、《半碗青稞面》
红军长征途中,战士们因为缺粮而只有一碗青稞面作为军粮,这让小战士吴开生饥饿了两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副主席亲自命令警卫员给他俩一碗青稞面,自己却忍饥挨饿。这个故事体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资源匮乏,生活困难,但战士们仍然团结一致,互相扶持的精神。
5、《金色的鱼钩》
当时的红军没有食物,一位老班长在一处有水的水池中用自制鱼钩钓了几条鱼,用仅有的几片野菜为战士们做了一锅鱼肉野菜汤,老班长最后因为没有食物而牺牲了。这个故事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缅怀和赞颂,同时也展现了红军官兵的坚韧和勇敢。
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小故事
1、一袋干粮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桥时为照顾伤员不慎把自己的干粮掉入河中。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大家知道事情的真相,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家的温暖。
2、 “红军草鞋”作坊的故事。1934年10月,红军从于都开始了着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在于都结集的10天时间里,于都人民赶制出10万多双草鞋。夜渡于都河走上长征路的时候,每个红军战士的行囊中都有两双草鞋。
3、长征途中,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才13岁的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关于“长征小故事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793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 还背垂虹秋去,四桥烟雨,一宵歌酒
-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 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 愿学秋胡妇,贞心比古松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