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当下心(心在,即当下)

当下心(心在,即当下)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1-24    点击:  138 次

当下心

网上有关“当下心”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心在,即当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生活最有价值的地方,不是在于我们去执着于一个自己得不到的结果,而是能够以坦然平常的心态去接纳既定存在的当下,不管当下身在何处,心就在何处,当下是好就享受这个好,当下是坏就坦然面对这个坏。

大多数人总是对于已经拥有的忽略不管,但是却对于未曾得到的趋之若鹜,所以我们总是执着在一个比当下更高的标准上面,用一个不可能的框架去约束自己的人生,这是我们痛苦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人可以有理想,可以有追求,但是不要有干扰当下的执念,因为真正能给人生带来进步的是一个合理的念头,绝不是一味背离时事用妄念干扰自己的纠葛状态。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说: 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禅宗有一句偈语说:‘饥饿时吃饭,疲倦时睡眠’,《诗旨》中说:‘用口头的语言表达眼前的景致’,这些话都是把极深的哲理蕴涵到了极为平淡的语言之中,所以可见最难的东西也要从最简单的地方入手,凡是刻意去强求的人往往离真理更远,无心而任其自然的人反而比较接近真理。

何为道?自然即是道,何为自然?无心于当下即是自然。

世间一切,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没有任何一刻能够比当下更真切更实际,更能够让我们有感受生命的权利,因为未来未曾到,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样,而过去已经过去。但是大多数人却总将自己的思想执着在未来和过去,而不曾停留于当下,这样就不可能用坦然无二的心去面对当下的人生,所以人总是在痛苦着,总是在错过着。

由此才有这样一句禅智之语,叫:饥来吃饭倦来眠,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当下需要做什么,让自己的身心状态通达于生命实相,而不是总执着于妄念之中。

这也是为什么老子在《道德经》之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就是因为五色,五音,五味这些缤纷多彩的东西可以撩拨起一个人的欲望,而欲望是让自己生出执着心的一个重要根源。

人性有五大罪恶陋习之源:贪嗔痴慢疑,欲望就是从贪心之中产生的,在一个人不具备正心正念的基础上,在多彩的世界的诱惑中便失去了该有的理性心智,生出了颠倒梦想的状态,这就不可能给人生带来一个良性圆满的结果。

一个人可以带着追求去生活,但是不应该让自己活在妄念之中,因为当一个人一旦没有条件和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期望,但是总放不下心中过多的念想,就会被念头扰乱了自己本来应该清静的内心,最后不仅不能因为心中念想时而使生活变得更好,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过度执着使人生存在更多的痛苦和问题。

能够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进步的方式,以及让自己生活得更舒服的方式,就是无心于当下。

这种状态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如果你想去达到什么样的状态,不要总让自己的心仅仅执着在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上面,任何一件事情的存在都是因为有相应的前提条件,只有条件存在,结果才可能产生。 所以,我们应该把执着于欲望的心,放在修养自己自身品德,丰富内心智慧的层面上,踏踏实实的去生活,踏踏实实的从根本的地方努力。

只有你自身具备正确面对问题的境界和谋划事情的智慧之后,这个事情才能在你的努力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也就是说,把眼光盯在事情背后的条件上面,集中精力在你自身,那么结果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在你生命中。

而不是总盯着结果,而忽略了应该积蓄的过程,或者失去了坦然生活的心,只有让自己带着平和的心态,正确的态度向前去走,才能塑造更好的人生。

心在,即当下

何为活在当下?

当下不是现在这一秒,也不是一个小时、一天,或者这一生。它无法在时间中被界定,也无法在空间中被找寻,只能在你精神的觉解中呈现。真正的当下和“时间”、“空间”无关,它是生命的“本来面目”,是精神概念,一种存在的状态!当你从过去、现在、未来的幻觉中觉醒过来时,当你不再把受困于特定时空中的肉身和心识执为自我时,你就活在了当下。

当下”实质上是指本来觉性,“活在当下”就是指前一念已灭,后念未生那个自性状态。换一句话说,“活在当下”就是安住在自性觉知中。

念”者,今心;今心——当下心。当下心就是念头。心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念头就是心。念头没有过去的念头、未来的念头,念头只有一当下的念头。对于心来讲,没有事事,只有念念。注意:“念在何处,觉在何处……”,这是修行的秘密。在当下去解脱,也唯有在当下去悟道!

昨天写了篇文章《为什么我们总喜欢贴标签》,写的时候就忽然想到了“活在当下”这个词。

大约是我认为“给自己贴上了标签以后,就很容易活在过去”的缘故吧。

(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时常能听到“活在当下”这个词。

起初我觉得这话说得没道理,哪个人不是活在当下的?现在想来,也许我们的肉体确实在当下,可心却不在当下,那么也很难说是活在了当下。

这一年我的改变很大,内心豁达了很多,情绪也平稳了很多,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积极向上了。

这得感谢我这一年大量的阅读。

我跟朋友开过玩笑,我大概是准备把前面那么多年没看的书全都补起来,所以才这么拼了命地一本一本看。

前段时间我还在朋友圈里打卡看完的书,记录是“2020年的第XX本”。我的书友直言我看书的速度实在太快,跟不上我了。我的书友原本计划今年看完30本书,可能是受了我的影响,看的书也已经远超源计划了。

我喜欢看纸质书,那种拿在手里,摩挲纸张的质感的感觉,是电子书比不上的。

也就是这种“触觉”,让我更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书本上,感受书带来的魅力。

这大概就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感觉。

(2)

当然这一年的改变,也离不开我的手帐。

我在短视频平台上更新排版视频的时候,也会收到诸如“写这个东西多麻烦”“用手机APP不香吗?”之类的评论,看归看,我通常都一笑置之。

手机APP自然有手机APP的好处,毕竟这个时代出门什么都可以不带,手机不能不带,简直是“一部手机走天下”。

但是纸质本子和笔的触感也是无法被代替的。

前段时间接了一个小小的合作,是一个手帐APP的,他们要出一个视频,希望我帮忙转发,这种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的事情,我也就接了。我在转发视频的时候看了一下视频中演示的这个手帐APP的用法,觉得很有意思,用起来也很方便,觉得以后空了可以尝试一下。但直到现在,我也没把APP给下载来。

毕竟,我现在看手机屏幕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我选择纸质本子和手写的原因,其实也在于“书写时的触感”,这是电子产品无法做到的。我知道现在平板手绘也会有“类纸膜”之类的东西,但是写出来的效果毕竟和手写也是两样的。

用笔书写最大的好处,也就在于能够给予我充足的思考时间,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手头正在写的东西上,虽然写起来比较花时间,但是这些时间足够让人平静下来。

我想,我在做手帐的时候,也是“活在当下”的。

(3)

这么说起来,“活在当下”其实就是专注于眼前、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

前几天在樊登读书APP上听了一本书,忘记是哪一本了,但是里面樊登老师说到的一段有关“活在当下”的话让我印象深刻。

他说“什么是活在当下?”家里来了一群朋友,吃完饭以后开始打牌,而你要洗碗。你在洗碗的时候,朋友催促你,你的心就飞到朋友那边去了,心里就会想着“为什么我要洗碗?碗怎么还没洗完?”你巴不得丢下手里洗的碗冲过去和人一起打牌,这个时候你不是活在当下的。但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洗碗这件事情上,就会觉得洗碗很愉快,很轻松,这个时候你是活在当下的。

心在,即当下。

之前有一段时间我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读书会。有一次我常去的书房那一周有一场国学经典《大学》的讲座,我带着好奇心参加了。

我去参加的那次,老师讲的是《大学》中“正心”的那一段。

此前我从未接触过《大学》,但是我发现在我看了很多西方有关个人成长的书之后,转了一圈,一篇《大学》就全部囊括其中。很有意思。

虽然一次讲座下来,我也没记住那一段《大学》,但是老师讲到的“正觉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她说, 现在很多人无法做到“活在当下”,主要是因为无法“觉察”到当下在做的这件事。我们总是在期待即将出现的东西、或者缅怀过去的东西,而不是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4)

要说我是如何“觉察当下”的,主要原因是我学习了冥想。

我做冥想并不是一二十分钟的那种,就是每天在做自己的早课时,中间静坐5-10分钟。

一开始我是跟着APP做的,里面有引导语,可以跟着一起做。后来因为用到的APP出了些问题,我也就干脆删掉了,直接开手机闹钟里的倒计时。

冥想的时候一般是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呼吸上,感受鼻腔吸气和呼气的感觉,或者感受腹式呼吸中腹部的起伏。

最初做冥想的时候,我的脑袋里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冒出来,明显感觉到内心的不安定,但当我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呼吸上的时候,这些想法就会慢慢地消失。、

这种片刻的安宁真是前所未有的舒畅。

后来我发现自己在冥想的时候额头都是绷紧的,于是我就在冥想的时候把注意力转移到我的额头,告诉自己“放松,放松”,然后慢慢地额头部分的肌肉就放松了,还会产生一种“心落地”的其妙感觉。

长期坚持练习,感觉当下的能力也就变得越来越灵敏了。

当然走路的时候感受自己脚掌的感觉,喝水的时候感受手触摸杯子的感觉……都是让人觉察当下的好方法 ,一旦觉察到当下,心情就不会那么焦躁了

(5)

活在当下是一种修炼,只有当自己觉察到了,才能感受到当下,才能更加享受生活。

让心归位,才是活在当下。



佛说 不可有现在心和活在当下矛盾吗

不矛盾,二者皆是直指本性所在,因本性无法用言语分别来阐述,只能比喻指明方向,自己去看。因为你有现在心时,现在心已经成为过去心了,所以无法获得现在心。活在当下,当下就是本心,因染凡尘习气而示现的,污染时就是凡心,清净了、放下了就是本心,凡心、本心二者本质上没有分别,就像镜子,污染了,就不能显示出来,当你心无杂念、无污染时,镜子就会显示出来,镜子在污染时、或清净时,都还是镜子,本心也是这样。

佛说现在心不可得,是让大家不要以分别心执着地去找到一个你认为的本心。当你认为找到了本心时,本心已经成为外物,就像你用眼睛看到的东西不是你一样。

不管你悟到没有,有一点你要明白,要想解脱烦恼,必须修持,无捷径可循,因为累身习气、因果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不知此回答正确否,有知道的大德说一声。

何为活在当下?

何为活在当下?

当下不是现在这一秒,也不是一个小时、一天,或者这一生。它无法在时间中被界定,也无法在空间中被找寻,只能在你精神的觉解中呈现。真正的当下和“时间”、“空间”无关,它是生命的“本来面目”,是精神概念,一种存在的状态!当你从过去、现在、未来的幻觉中觉醒过来时,当你不再把受困于特定时空中的肉身和心识执为自我时,你就活在了当下。

当下”实质上是指本来觉性,“活在当下”就是指前一念已灭,后念未生那个自性状态。换一句话说,“活在当下”就是安住在自性觉知中。

念”者,今心;今心——当下心。当下心就是念头。心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念头就是心。念头没有过去的念头、未来的念头,念头只有一当下的念头。对于心来讲,没有事事,只有念念。注意:“念在何处,觉在何处……”,这是修行的秘密。在当下去解脱,也唯有在当下去悟道!

修炼“专注当下”的心态,有助你养生、审美、激发灵感、享受生活

心态决定人生,修炼“专注当下”的心态,有助你 养生 、审美、激发灵感、学习新知、享受生活。

什么是“专注当下”的心态?

王阳明说的“专敬”“静坐时心”, 是“专注当下”的心态。

松原泰道提到的“时间此刻,地点脚下,唯唯于此,诚挚一心”,是“专注当下”的心态。在这首诗中,“时间此刻,地点脚下”,指的是当下之事,“唯唯于此,诚挚一心” 指的是心无杂念,专注当下之事。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的,“若想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有平静的头脑,一个不编造思想,意象和希望的头脑。”“如果一个人想要理解某个重要的问题,他应当将自己的倾向,偏见,恐惧,希望,以及他所受到的限制都置于一边,简单而直达地去觉察。”他的话,说得简单通俗一点,即是排除脑中浮现的各式各样的念头,专注于对当下之物的观察与倾听。

保持这种心态能给你带来什么?

保持这种心态有益于你的 养生 。《庄子·刻意》中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很多人身体生病,往往从心灵开始,心灵中杂念多,痴想多,情绪就会有毛病,情绪有毛病,身体也会有毛病。专注当下,“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能养神,自然能够 养生 。

保持这种心态有益于你的审美。松原泰道还提到一首流行甚广的禅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人间便是好时节。”在这首诗中,“闲事挂心头”即是杂念,“若无闲事挂心头”即是排除杂念,专注于对眼前的“春花”“秋月”,“夏风”“冬雪” 的感受,保持这种心态,才能获得最佳的审美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人间的“好时节”。

保持这种心态有益于你激发灵感。稻盛和夫提到,“当心灵处于纯粹的状态时,就会突然冒出不知来自何处的智慧的语言,也就是好的想法”,即我们常说的灵感。他说,有一次,为了看清楚陶坯究竟是怎样翘曲的,他在炉子后面开了个小孔,透过小孔窥探炉内的情况。他认真观察陶坯的一系列变化,包括其翘曲程度与烧制温度的关系。结果发现,翘曲程度果然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剧。不管重复多少次实验,它都像个活物一样,在炉中蜷曲变形。他看着看着,实在沉不住气了,突然产生了一股冲动,想将手通过小孔伸进去,从上面把陶坯压住。就在他想把手伸进炉内将陶坯压住的瞬间,突然灵感闪现—“在高温烧制时,只要从上面将它压住,不就翘不起来了吗?”全神贯注引发的灵感又一次帮他解决了研发中的难题。

保持这种心态有益于你学习新知。王阳明和陈九川交谈时指出,“这听讲说时专敬,即是那静坐时心。”王阳明很肯定程明道先生(程颢)的“专敬”。据年谱提到,明道先生“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这里所说的“专敬”,“静坐时心”,指的都是“专注当下,排除杂念”的一种心灵状况。

保持这种心态有益于你享受生活。朱光潜在《慢慢走啊,去过美的人生》一书中就提到,他生平最爱陶渊明在自祭文中所说的两句话: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他认为,这是修养的极境。“现代人的毛病是勤有余劳,心无偶闲。这毛病不仅使生活索然寡味,身心俱惫,于事劳而无功,而且使人心地驳杂,缺乏冲和弘毅的气象,日日困于名缰利锁,叫整个世界日趋于干枯黑暗。”

如何修炼这种心态?

一是在静坐冥想中修炼。王阳明教学生“静坐”的修炼功夫。他认为,“教之静坐,息思虑”,能使心中的各种杂念消失。他对弟子陆澄说,“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失,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据《王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三十七岁时,在贵州龙场悟得“致知格物之旨。”当时,他自己认为,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未化解,故在石墩上,“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 “端居澄默,以求静一 ”即是一种专注当下的心态。

明代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描述了静坐的情景:独自坐在禅房中,清爽而无事,煮一壶茶,燃一柱香,欣赏达摩面壁图。将眼睛闭上一会儿,不知不觉中,心变得十分平静,神智也十分清楚,气息柔和而稳定。

在五十五集电视连续剧《佛陀》中我们可以看到,悉达多修炼禅定初期,先前见过的各种画面在脑中不断浮现,使他无法得到寂静,感到很痛苦。悉达多的老师指着天空中的云彩告诉他,人心如天空,过去现在未来的各种思想如云彩在天空中飘来飘去,但并不触及天空。通过长期练习禅定之功后,人心中的云彩会逐渐消失,出现一片纯蓝的天空,内心处于一种完全平静的状态。而修炼的方法是使自己的意念“专注一处,集中到气息”。

二是在各种 娱乐 活动中修炼。看电视,听音乐,游山玩水等,都是一种 娱乐 活动。只有排除杂念,专注当下,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愉悦。如若你不能排除杂念,专注当下,看电视时想着听音乐,听音乐时想着游山玩水,游山玩水时又想着听音乐,你的审美享受会大打折扣。

三是在工作中修炼。稻盛和夫提出,净化心灵,美化心灵的最好办法,就是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投身于眼前应做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各种杂念就不会浮现,犹如禅僧坐禅一样,当下的心灵会变得纯洁美好。只要将全副精力投入眼前的工作,“在当下这个瞬间极度认真,极度专注,就是任何方法都无法替代的精神修行”。他讲了自己的真切体验:“当我这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时,杂念从心中消失了,我甚至接近了无我的状态,就如同修行僧在坐禅中达到了无的境界,思想中的杂念从头脑中被清除,心灵进入了纯净状态。”

稻盛和夫还提到修行僧的生活方式,他们除了念经,就是砍柴,挑水,做饭等,这一切都是精神修行,都是在修炼一颗净化的心。有人问,修行前和修行后有什么不一样?修行者的回答是,修行前,往往是砍柴时想着挑水,挑水时想着做饭;修行后,砍柴时想着砍柴,挑水时想着挑水,做饭时想着做饭。

四是在日常生活中修炼。王阳明指出,“今人于吃饭时,虽无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因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王阳明所处的时代,生活节奏还比较慢,今天,生活节奏更快了,“吃饭时,虽无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这种情况更多了,甚至可以说有一定的普遍性。很多人的吃饭,只是在“填肚子”,而不是在“品尝美味”。

总而言之,修炼“专注当下”的心态,有益于你的 养生 、审美,有益于你激发灵感、学习新知,有益于你享受生活。我们要在静坐冥想中修炼,在各种 娱乐 活动中修炼,在工作中修炼,在日常生活中修炼。

关于“当下心”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4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