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三五飞步之术是什么意思-(步罡踏斗的成语典故)
-
宋朝,三五飞步之术是什么意思?
网上有关“宋朝,三五飞步之术是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步罡踏斗的成语典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三五飞步之术,又称三五飞步罡法,是禹步的一种,是宋代通行的豁落斗罡法,乃三五禹步之枢要。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九说:禹步之法,世皆失其真也,盖世人多能言之,不能得之,得而不行,行而不专,故多不验,今世所行豁落斗,乃三五禹步之枢要,河图错综之数,岂特轻视为寻常所传差误,而不能变化通灵尔,今特正其讹而传其真。三五之神,贯通天地。
步罡踏斗的成语典故
描写小雪时节蚂蚁状态的古诗是“蚁行禹步正踏青,岂知已自过中庭。”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曹彦约的《冬至日杂记》。
诗人用“蚁行禹步”来形容蚂蚁在雪地上留下的足迹,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句话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蚁行禹步正踏青,这里使用了两个象征。蚁行比喻时间的缓慢和生活的琐碎,就像蚂蚁在慢慢地爬行一样。
禹步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步法,据说可以日行千里。在这个比喻中,作者使用“禹步”来象征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就像你在走路的时候,时间在不断地流逝。“岂知已自过中庭”,这句话表达的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中庭指的是院子中间,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意识到时间已经过去的时候,它已经从你的院子中间过去了。这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从整体上看,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时间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哲理思考。
这句诗中的“岂知已自过中庭”表达了人生要有目标。当我们有目标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时间,让时间在我们的生命中发挥最大的价值。这句诗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时间是无情的,它不会因为我们的任何行为而停止,也不会因为我们的任何想法而改变。
古诗词的重要意义
古诗词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补充和领悟。而小学阶段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若我们能以古诗词为抓手,鼓励学生联想、补充和创造,对其后续想象发展大有裨益。
学生在读古诗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以此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画面。这不仅利于诗词意境理解,也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对促进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样大有助益。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孔明]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典故
步罡踏斗是斋醮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罡,原指北斗星的斗柄。《抱朴子内篇·杂应》称“又思作七星北斗,以魁复其头,以罡指前”,后以天罡泛指北斗星。斗,指北斗。步罡踏斗,就是高功法师假十尺见方的土地,铺设画有二十八宿星象的罡单,作为九重之天,然后在罡单之上,脚登云靴,随着道曲,沉思九天,按斗宿之象,默念咒诀,徐步踏之,以召请神将、伏魔降邪或者神飞九天、奏达表章。明代诗人张元凯曾描写过当时宫内行步罡踏斗仪的场面,十分壮观:“宫女如花满道场,时闻杂佩响琳琅。玉龙蟠钏擎仙表,金凤钩鞋踏斗罡”。道士行步罡踏斗时的踏斗,称为禹步。据《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称:“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昔大禹治水,不可预测高深;故设黑矩重望,以程其事。或有伏泉磐石,非眼所及者,必召海若、河宗、山神、地祇,问以决之。然禹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
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末世以来,好道者众,求者蜂起,推演百端。”因此,在道教创立前,方士们就已行步罡之术,道教将其吸收为道术之一种并作为一种仪式元。道经称从淮南王刘安以降到北魏时,罡法已“触类长之,便成九十余条种”。
唐宋以后,道教科仪典籍中的罡法更是五花八门,有以功能来命名的,如回尸起死罡、伏御地祇罡、群魔束形罡、鬼精减爽罡、束缚魔灵罡、普扫不祥罡等;有以召请对象来命名的,如:召炼度司官吏罡、召灵宝官吏罡、召黄箓院官吏罡、召三鬼魔王罡、召五帝罡、召八方威神罡、召十方飞天神王罡法等;也有以步法图形来命名的,如交泰罡、二十八宿罡、五行超脱罡、旋斗历箕罡等等。
尽管罡法繁多,但道士的踏步仍是有规律的。据《云笈七签》卷六十一称:“其法,先举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置脚横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亦象阴阳之会也。踵小虚相及,勿使步阔狭,失规矩。”
灵宝罡步则“诸罡并丁立,起住皆左先右从,单步”。
起源
高功步罡踏斗之步伐,又称为禹步。所谓大禹创行禹步的说法,首见于战国诸子的记载。战国尸佼《尸子·广泽》说:“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不窥其家,足无爪,胫无毛,偏枯之病,步不能过,名曰‘禹步’。”《荀子》说:“今羽士作法,步魁罡,即谓禹步也。”《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记载禹步来源说:相传大禹治水时,至南海之滨,见有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而鸟禁咒时必踩出奇异步伐,大禹遂模仿此步伐,运用于治水之方术。由于此术很灵验,又是大禹模仿创作,人们就称之为禹步。 关于禹步起源的说法,来自于民间的大禹传说,但鸟禁咒能翻动大石一事,似乎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神话。唐孙光宪《北梦琐言》载:“南方有鹳食蛇。每遇巨石,知其下有蛇,即于石前如道士禹步,其石阞然而转,因得而啖。里人学其法者,伺其养雏,缘树以篾絙缚其巢,鹳必作法而解之。乃铺沙树底,俾足迹所印而仿学之。”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禹步禁蛇的说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下载:啄木鸟“能禹步劾禁”,有人“以杙塞其口,而锯平其外,伏草间伺之。啄木返,果翩然下树,以喙画沙若符篆,画毕,以翼拂之,其穴口之杙,铮然拔出如激矢。”明刘元卿《贤弈编》卷四说:“鹤能巫步禁蛇,故食蛇;啄木遇蠢穴,能以嘴画字而成符,蠢鱼自出。皆鸟之智者也。”可见禹步来源于鸟之禁咒的民间传说,确乎有自然界的实证。
对于禹步来源的民间传说,道教进行了新的阐释,赋予禹步以天真传授的神圣意义。《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说:“禹步者,云大禹治水以成厥功。盖天真授此步诀,以制神召灵,遂因名为禹步耳。禹步是禹受于太上,而演天罡地纪,出为禹步。”将某种法术托为天真所授,这是道经中常见的说法。《金锁流珠引》卷二还绘有禹步的三步九迹图,声称此图是老君授大禹。《道法会元》卷一百七十二说:禹步的三九之迹,一十二迹,一十五迹,“皆夏禹皇帝以步洪波之间,履步治水,开道役神,功成登真。”关于禹步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禹步其来甚远,而夏禹得之,因而传世,非禹所以统也。”此说将禹步的起源推至远古社会,夏朝的开创者大禹也仅是禹步的传人。这种说法更具有古老神秘的色彩。
其实,禹步最早是古代巫师跳神的步伐,巫师以此步召役神灵,因此人们称之为巫步。西汉扬雄《法言·重黎》说:“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说明汉代已认识到禹步与巫步有关。胡新生《禹步探源》一文认为,禹步起源于春秋时期巫师的跛步,算是对禹步起源的一种阐释。东汉道教创立以后,禹步成为道教召役神灵的法术。道教承袭巫师的禹步,这里可以列举一条证据。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载:“禹步三,勉壹步,呼‘皋!敢告曰:某行无咎!先为禹除道。’”,此禹步用于远行消灾灭咎。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载:道士“往山林中,当以左手取青龙上草,折半置逢星下,历明堂入太阴中,禹步而行,三咒曰:‘诺皋!太阴将军,独开曾孙王甲,勿开外人;使人见甲者,以为束薪;不见甲者,以为非人。’”这是道士入山修道时,为避免百邪虎狼毒虫盗贼的伤害,以禹步劾治鬼魅的法术。皋、诺皋都是呼唤神灵的长啸声。《抱朴子内篇》记载的两种禹步法,一种是先出左足,一种是先出右足,但相同的都是三步,这就是《日书》“禹步三”的沿袭。东晋时禹步法已成为道教法术的大宗,《抱朴子内篇·登涉》说:“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抱朴子内篇·仙药》中亦提到禹步法,说明东晋道教已风行禹步。道教承袭禹步之法,并尊大禹为太极真人。
要旨
《抱朴子内篇·仙药》记载早期道教的禹步法说:“禹步法: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禹步的三步九迹,是丁字九步,一步七尺,三七二十一尺。这是禹步最基本的步伐。其步先举左足,三步九迹,迹成离坎卦。此法在道教的科书中,称之为三步九迹星纲。《抱朴子内篇·登涉》的禹步法,虽然是先出右足,但同样是三步九迹。禹步经道教行法者的推演,便成九十余种,举足不同,咒诵各异。道经中所见的禹步斗罡有:
七星禹步、三步九迹法、三五迹禹步法、十二迹禹步法、天地交泰禹步法、交乾禹步法。七星罡、七星斗罡、北斗七元罡、禹步九迹罡、禹步九灵斗罡、九凤破秽罡、九凤雷火破秽斗罡、三步丁罡、三五飞步罡、火轮罡、火铃罡、禹步罡、三台罡、三宝罡、遣将罡、神虎罡、交泰罡、交乾步斗罡、既济斗罡、未济斗罡、八卦斗罡、五行相杀罡、五行相生罡、金光范围罡、召出仙灵官将罡、禹王三步九迹罡、朝天奏谒罡、制魔伏怪罡、二十八宿罡、蹑地纪飞天罡法等。
道教如此丰富的禹步罡法,以运用于不同的法术。在道教斋醮科仪中,罡步是与行法相配合的,不同的科仪有不同的罡法,各罡步履路线不同。如水火炼度科仪,高功要步北斗玄枢罡。当代道教常行的铁罐施食科仪,高功的步罡有三宝罡、九凤罡、五常罡、八卦罡等。以当代台湾道教的科仪为例:在禁坛仪中,高功在画有八卦的坛布上步先天斗、后天斗,步具有破秽功能的九凤罡。在炼度科仪中,高功步南斗罡、南北二斗罡。而朝科的演法,高功先后步四正罡,左脚跟点五行斗,步先天八卦罡、后天八卦罡,踏五行斗。
道教的禹步称为步罡踏斗,是因为禹步与星斗崇拜相融汇,使传统的禹步注入了新的内容,这是道教对先秦巫师禹步的继承发展。步罡踏斗的“罡”与“斗”、“纲”皆与星斗有关。罡,又称天罡,指北斗七星的斗柄,即北斗星第五至第七星4;斗,即北斗,因北方有七星聚成斗形,故名北斗。而纲指斗纲,北斗第一魁、第五衡、第七勺三星称为斗纲。道教认为纲是连星,纪是缀星,相合以组成北斗星座。
象征意义
禹步之法,先举左足,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置足横直,步如丁字,以象阴阳之会。这种三步九迹,寓意三元九星、三极九宫,以应太阳大数。禹步是法天地造化之象,日月运行之度。道教认为禹步百日,诵咏斗章,可以与神潜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九”都是具有神秘意义的圣数。禹步的三、九亦具神秘的特征,但道教的禹步还蕴涵丰富的思想义蕴。道教禹步的三步寓指三元、三极,三元是人身之元精、元气、元神,又指上元天罡、中元人罡、下元地罡;三极指天、地、人三才至极之道,北斗枢、璇、玑三星即为代表。宋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九说:“夫步罡者,飞天之精,蹑地之灵,运人之真,使三才合德,九炁齐并,鬼神转旋天地,一步一指,一转一旋,造化中全神明在左。”步罡踏斗就是以方丈罡单,象征上天北斗,法师禹步于罡单,仿佛凝聚身中之三元,踩于北斗九星之上,置身三极九宫之中,无怪乎步罡踏斗有如此通神之法力了!
禹步斗罡,共有九步,各有其象征意义。宋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九说:一步像太极,二步像两仪,三步像三才,四步像四时,五步像五行,六步像六律,七步像七星,八步像八卦,九步像九灵。
澶渊之盟是什么意思?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经过25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在当时,辽国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边境的百姓,给边境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宋军在杨家军的带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是辽国的骑兵进退速度很快,战术灵活,因此宋朝的边防压力日益增大。再加上北伐惨败之后,宋朝对辽国就一直心存畏惧,于是辽国越发强悍,不断南下侵扰宋朝。宋辽之间的战争长达25年,目的是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
一、澶渊之盟的内容
宋辽之间的这场战争,最终是以宋国退后一步,建立了澶渊之盟结束。澶渊之盟内容主要包括:宋辽交好,因为辽国的皇帝比较年幼,要称宋真宗为兄,塑料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但如果有盗贼逃犯越界,彼此之间不是不能够藏匿的两朝延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宋国要每年向辽国提供军旅费用,白银十万两绢20万币到雄州交割,双方在边境会开设一个交易场地开展互市贸易。
二、积极的影响
据说澶渊之盟 建立之后,宋朝的皇帝听到每年只需要交30万两的岁币,感到十分高兴。这场盟约结束了长达40多年的战争,使双方相对处于和平的状态,并且都可以休养生息,宋朝节省了巨额的战争开支,因此碎币的支出反而不及用兵费用的百万分之1,所以支付30万美元反而对他们来说是赚了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难以获取的效果,最后是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消极的影响
此后的百年没有发生过大型的战争,导致宋辽两国兵备松弛,后来都被女真国所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只能够西迁,宋朝也失去了大量的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残垣之门不能说是失败,而是在有利的军事情形下求和的结果。
保生大帝简介
修仙的途径 神仙的等级 先天尊神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
道德天尊 玉皇大帝
太乙救苦天尊 三官大帝
四御 土皇
西王母 雷祖 星君 真武大帝 文昌帝君
五星七曜星君
四灵二十八宿
斗姆 六十甲子神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 东岳大帝 碧霞元君
雷部五元帅 雷公电母
龙王 雨师 风伯 土地神及地方保护神 城隍 门神
土地 灶神 财神和福禄寿星 财神
福禄寿星 冥司神灵 酆都大帝 十殿阎王 得道仙真 观音 八仙 妈祖
关帝 吕祖 王灵官
临水夫人 三茅真君
保生大帝 开漳圣王 三山国王 来历
保生大帝,又称大道公、吴真君,即吴夲。吴夲,字华基,号云东,祖居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之白礁乡。父名吴通,母黄氏。吴本出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据传,吴本出生时,其母曾在恍惚中见神人护童子到房门说:「这是紫微星」。吴本幼年时颖悟绝伦,夙具道性。稍长,博通天文地理、礼乐诸书,尤其擅长医术。十七岁时,遍游名山,遇异人泛槎,邀请登舟,上昆仑,进见西王母,授以济世神方及驱邪术。回家后,悟道精修,不茹荤,不纳室,由贡举官至御史。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二日,吴本羽化于漳州白礁,乘鹤升天。宋高宗绍兴年间颁诏立庙于白礁和青礁。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赐号大道真人。明太祖时,敕封为昊天御史医灵真君。明洪熙元年(1425年)加封为慈济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
神迹和奉祀保生大帝独契玄机妙道,深明三五飞步之法,以刀圭符法,救济世人。宋仁宗明道年间(1032-1033年),漳泉旱荒,民艰于食。保生大帝即广施法力,运粮济急。越年,漳泉一带,又起瘴疟,魔怪为害。保生大帝即召神兵,祛厉鬼,符咒兼施,民赖痊安。吴本之主要神迹是除瘴医病的神医。清同治《福建通志》称吴本:「业医活人,按病与药,如矢破的。或吸气嘘水以饮病者,虽沉痼奇怪叵晓之状,亦就痊愈」。《闽书》中还记载,明永乐中(1403-1424年)文皇后患乳疾,梦道人献方,牵红丝线缠乳上,灸之,乳疾顿消。遣使访之,始知乃吴本试药,即敕封吴本保生大帝之名号以及龙袍一袭。吴本退隐行医,时有神异,民赖痊安。因此,福建南部泉州一带、台湾省北部以及东南亚地区泉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多建有奉祀保生大帝的庙观或殿堂。
每年的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神诞之日,闽南籍人士都要奉祀大道公,以祈求身体健康,无病消灾。
《福建通志》 《闽书》什么是术数,术数是什么意思
数术,也写作术数,是中华古代神秘文化的主干内容。数术的特征是以数行方术;基础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太玄甲子数等。“术”,指方术;“数”,指气数、数理;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
古人将自然界所观察到的各种变化,与人事、社会的变化结合起来,认为两者有某种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可用术数来归纳、推理。于是,术数便用来推测个人,甚至国家的命运吉凶。《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汉书-艺文志》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方面列入术数范围。《中国方术大辞典》把凡是运用这种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以行测试之术的,皆纳入术数范围。如:星占、卜筮、六壬、奇门遁甲、相命、拆字、起课、堪舆、择日等等。
目前常见的比较有影响力及体系比较完整的术数门类有以下几种:八字术、相术、风水术、姓名学、紫微斗数、星相学、择吉、六爻测试术、奇门遁甲、大六壬等。
八字术:也叫“四柱推命术”,源于唐朝李虚中的禄命术,宋朝徐子平所发明,故也叫“子平术”。是一种用于测试个人命运的方术。其法是将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配以天干和地支,这样,描述一个人的生辰就刚好用了八个字。这是一种将人出生的时间转换成干支,再在干支中带入阴阳五行系统而进行复杂运算的一种测命术(这种运算不是我们常用的“加减乘除”而是“生克制化”)。八字术在中国大陆地区仍然是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命术。
相术:相术细分有面相、手相、骨相、体相、乳相、声相等等相术。在中国大陆地区,相术在民间的普及程度几乎不下于八字术。
风水术:因强调“避风藏水”之用而得名,在古代也叫“堪舆术”或“地理学”。如果说八字术、相术等是一种卜命的方术的话,风水术则是一种造命的方术。其中又分为“阳宅术”与“阴宅术”两大应用门类。阳宅术是看活人住宅吉凶,帮人选屋的。阴宅术则是看逝去的人的坟墓,帮人选坟地的。当然,其中还有很多诀窍,如利用开门、换房,养鱼、引水,植树等方式来改变人的运气。
道教文化详解:净明道的创建者是谁
不管是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一个领头羊,也称作为创建者,例如 道教文化 中的敬明道,肯定也是有人去做领头羊去做创建者,然后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并将之发扬光大。但是你知道敬明道是谁创建的吗。那么我就要出现来告诉你了。
净明道,为道教正一道教派,亦称净明忠孝道,始见于南宋绍兴年间。据道教传说,当时西山(在今江西南昌)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逊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净明大法”遂行于世。元初道士刘玉清整教法教理,正式采用“净明”为教派名称。主要经籍为《净明忠孝全书》,收于《正统道藏》太平部。道教教派之一。
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许天师许逊为祖师。江西净明道,以忠孝神仙、强调世俗伦理为其主要特色,学界多以为净明派乃是受理学影响而产生的一个道派。净明派历史上有三个比较兴盛的时期,一个是唐朝初年胡慧超真人和万振天师的扶教,一个是宋朝何真公广度弟子,还有就是元朝刘玉真祖师的振兴,而各个时期都有其不同之特点,但是其以忠孝济度为主的精神是不变的
仙家之最正者
净明道奉许逊为教祖。《太上灵宝净明法序》谓许逊“以孝弟为之准式,修炼为之方术”。隋代起,即有对其加以崇奉者。北宋徽宗赐号为神功妙济真君。靖康之变后,战乱频仍,“忠孝”更受推崇。净明道顺应时势,继承道家关于“道”的学说和“涤除玄览”的理论,吸收儒家的伦理观念和道家的“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之说,主张融合儒道,认为“以本心净明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为贵”,才能合乎“中黄八极天心”,达于“无上清虚之境”。其道术侧重于守一修仙度人。元以后归入正一道。由于净明道强调忠孝,调和儒道,该派在元明时期的士大夫中颇有影响,被誉为仙家之“最正者。”
西山许宅立游帷祠
许逊死后,其后代在西山许宅立游帷祠,后改为观,继续传道。隋炀帝时,“焚修中辍,观亦寻废”。至唐永淳(682~683)年间,道士胡惠超重建。北宋历代皇帝皆尊崇西山道教。大中祥符三年(1010),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政和二年(1112)诰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吴猛等十一人为“真人”,加赠玉隆宫为玉隆万寿宫。宋王朝敕令:禁名山樵采,免除玉隆宫租赋徭役。黄庭坚等二十六位文官相继担任玉隆万寿宫提点、提举、管局、主管等职。
何真公
南宋初,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根据客观形势,宣称绍兴元年(1131)八月十五日,许真君“自天而下”,降临玉隆宫“降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消禳厄会,民赖以安”。何真公假托许逊降授经典,建立了五百人的庞大教团,实为这一道派的形成之始。但何真公一系的净明道传承未久,似即湮没无闻。
刘玉创教
至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刘玉又重新进行创教活。据《西山隐士玉真刘先生传》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刘玉二十五岁,自称遇西山道士胡惠超,胡告知“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汝为之师”,刘玉遂在孝行里立腾胜道院,以善道劝化,自至元二十年(1283)至大德元年(1297)的十四年间,自称先后得许逊降授《玉真灵宝坛记》《中黄大道》《八极真诠》;郭璞降授《玉真立坛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飞步正一斩邪之旨,另行开创净明道。
刘玉开创的净明道以许逊为第一代祖师(旌阳公一传),刘玉为第二代传人(旌阳公二传)。元至大三年(1310),刘玉去世,传法于黄元吉,为旌阳公三传。黄元吉于西山造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并在至治三年(1323)挟其学游于京师,“公卿士大夫多礼问之,莫不叹异”。其后有旌阳公四传徐异、五传赵宜真、六传刘渊然等。
净明道法统
《逍遥山万寿宫志》卷五《净明嗣教四先生传》有黄元吉、徐异、赵宜真、刘渊然四人的传记。刘渊然以下的传承系谱不明。《净明忠孝全书正讹》附载了许迈、许穆、吕洞宾、白玉蟾、傅大师、朱真人、张真人等七人的传记,前四人显非净明道人物。傅大师为宋代豫章人,其名不详,为铁柱宫道士,小有名气,曾得朱熹赠诗。朱真人是明太祖第十五子朱权,因对封藩不满,转而学习净明道法,后被明成祖封为涵虚真人。
张真人,《古今图书集成》卷二百五十九称张逍遥,河南杞县人,慕净明之旨,入南昌西山修道,死于顺治十八年(1661)。据《逍遥山万寿宫志》卷十三《人物志》载:明末清初之际,全真道龙门派邱处机的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诚于顺治九年(1652)入南昌西山研修净明忠孝道,感叹玉隆万寿宫的荒废,曾致力于宫观的修复。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守诚死后,净明道的法统就由其弟子谭太智、张太玄、熊太岸继续维持。以后,净明道的历史已难查考。
关于“宋朝,三五飞步之术是什么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22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