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贝克特的剧作什么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的剧作什么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荒诞派戏剧)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28    点击:  302 次

贝克特的剧作什么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网上有关“贝克特的剧作什么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荒诞派戏剧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贝克特的剧作中《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EnattendantGodot),又译作《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的代表作。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它发生的时间地点都是模糊的,布景也是一片荒凉,只有一个小土墩,连树都不长叶子。这样的景象造成的气氛是混乱和虚无的。

《等待戈多》的作品影响

1953年1月,《等待戈多》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演出尚未结束,观众便成群结队地离开剧场,只有一小部分人坚持下来,而且对该剧给予高度赞扬。后来这出戏在伦敦上演时,又引起了剧场的混乱,遭到观众的嘲笑。3年后在纽约百老汇的舞台上,它得到了热烈的欢迎。

在短短的几年间,它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欧、美、亚许多国家同时上演,一直上演不衰。当《等待戈多》在美国一所监狱上演时,出人意料地受到了囚犯们的热烈欢迎。

他们认为该剧表现了他们这一类人的痛苦处境,两个流浪汉和他们一样,等待着某种希望,某种可能,在等待中挖空心思地消磨时间。监狱生活是凄惨、黑暗、无望、令人窒息的,与《等待戈多》在舞台上渲染的气氛非常相似,因此该剧带给他们强烈的震撼。

荒诞派戏剧

西方文学·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法国和欧美许多国家的一个戏剧流派。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1950)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1953)的上演获得的巨大成功,对当时的欧美戏剧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出了许多效法者,如法国的阿达莫夫(转向史诗剧以前)、冉奈,英国的品特、辛普森、斯托帕德,美国的阿尔比等。经过10多年的戏剧实践之后,英国著名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发表专著,正式把这个戏剧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有些评论家亦把这一流派称为“先锋派”、“反戏剧派”和“巴黎剧派”)。

荒诞派戏剧虽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但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初露端倪。雅利的《乌布王》 (1896年上演) 模拟莎士比亚的 《麦克佩斯》,对荒诞派戏剧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诗歌和戏剧中的“达达主义”、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理论以及皮兰德娄、卡夫卡、布莱希特的创作,都给荒诞派剧作家们以深刻的启发; 马尔罗的哲理小说《西方的诱惑》以及萨特、加缪的小说与戏剧中都存在深刻的荒诞思想,特别是加缪的 《西绪福斯神话》(1942年) 集中地阐述了荒诞派的思想,为荒诞派戏剧奠定了哲学基础。

荒诞派戏剧虽然并不是一个自觉的、有组织的戏剧流派,但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倾向是一致的。

“荒诞”一词原为音乐术语,意为“不谐调音”,引申为不合理性,不调和的,不可理喻的,不合乎逻辑的。这些都是这个词的语义学上的意义。从哲学上来看,“荒诞”是指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我之间和谐的丧失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存在的无意义的深刻的荒诞感。正如尤奈斯库所指出的那样,荒诞是指缺乏意义,人在与自己的宗教的、形而上的、先验的本源隔绝之后,就不知所措; 他的一切行动就变得无意义,荒诞而无用。荒诞派戏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人的这种存在处境的深刻反思,显然,这种反思深深地打上了存在主义的印记。

(一)客观世界图象的解体、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丧失在主体身上产生的荒诞感。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 中指出:“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这种放逐无可救药,因为人被剥夺了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乐土的希望。这种人与生活的分离,演员和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加缪在这里谈论的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脱节与和谐的丧失而产生的荒诞感渗透了荒诞派戏剧家的思想及其作品之中。例如,尤奈斯库就善于运用具体有形的物体的无限增殖累积,来突出物质世界的分裂。突出它的非人性以及人性的孤独,从而揭示人与现实世界的脱节和对立。

(二)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感的丧失而产生的荒诞感。尼采曾宣布: 上帝已经死了。在荒诞派戏剧中,我们可以说,大自然和她的创造者一起死了。不仅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不存在了,而且大自然本身也丧失了生机。在《等待戈多》中,代表大自然的只有一棵毫无生机的树,而这棵树在剧中同时又是十字架的象征。在《最后一局》中,自然留给人的仅仅是垃圾箱里的沙子,自然与人的青春、理想是敌对的。在《快乐的日子》 中,舞台上出现的大自然只是一个枯焦的土丘,这个土丘很快就成为主角温妮的坟墓。

(三)人与人之间和谐感的丧失而产生的荒诞感。在荒诞派戏剧中,人不仅与社会、与自然失去了和谐,而且人与人之间也横着一堵“荒诞的墙”,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沟通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陌生感、孤独感和局外感就成为人的存在的荒诞性的突出表现。尤奈斯库在《秃头歌女》中,阿尔比在《动物园的故事》中都力图表达这样的主题。

(四)人与自我之间和谐感的丧失而产生的荒诞感。在荒诞派戏剧中,荒诞感不仅存在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而且存在于人自身、个性的泯灭、人与自我的矛盾、自我的异化以及寻找自我成为荒诞派戏剧的一个重要主题。阿达莫夫在《自白》 中发出“我是谁”的呼喊; 艾思林把贝克特的戏剧概括为“寻找自我”; 尤奈斯库在《责任的牺牲品》中干脆断言:“我们不是我们自己。个性并不存在。”

在戏剧艺术上,荒诞派戏剧的宗旨和核心是“反戏剧”,即反对19世纪以来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和心理的戏剧,提倡“纯戏剧”,要求戏剧向原始戏剧复归。因此,一般说来,荒诞派戏剧缺乏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缺乏统一的、完整的性格,语言贬值,对话没有内在的、有机的逻辑联系,多双关和重复,且随情境和人物的意识潜流而变化。荒诞派戏剧重视舞台形象的虚构、直喻、象征和夸张,让道具、布景和人物动作说话,使人物心理和荒诞的哲理实体化、具象化,从而达到强烈的戏剧效果。荒诞派戏剧对戏剧艺术的大胆拓新极大地丰富了戏剧的艺术表现手段,对现代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志着荒诞派戏剧诞生的作品是什么

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1950年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问世,1953年贝克特又以剧作《等待戈多 》轰动法国舞台,1961年英国批评家艾思林发表《荒诞戏剧》一书,将这类作品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并予正式命名.此后,荒诞派戏剧达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阶段.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荒诞派戏剧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文学”的发展.荒诞最有概括性的含义是: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种“荒诞”观集中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这种普遍存在的危机和悲观情绪是西方荒诞文学产生的土壤.在 20 世纪 20 年代,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就出现了以踉一“翩”观的文学.卡夫卡是这种荒诞文学的代表.他的《审判》、《城堡》、《变形记》、《地洞》等可以说是荒诞小说的代表.30 、 40 年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哲学家以文学来宣传“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是荒诞的”这些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创作出了《恶心》、《局外人》等一批著名荒诞作品.荒诞派戏剧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和超现实主义等流派文学观念及表现手法,并加以融会,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把荒诞文学推向高峰.应该说荒诞派戏剧与萨特、加谬为首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内容的总体倾向上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的是荒诞派戏剧选择了独特的表现形式,这是他们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戏剧流派存在的主要原因.荒诞派戏剧是用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如怪诞、模糊、病态、丑陋的的人物,若有若无的剧情,背离常理的舞台设置,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式的戏剧对白等.这种怪诞的手法贴切地表现了荒诞的主题,也使这个流派以其“反戏剧”、“反文学”、“先锋派”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了一个风格独异,影响巨大的戏剧流派.参考文献:《荒诞派之荒诞性》、《起点》

荒诞派戏剧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尤金·尤奈斯库( 1912- )和贝克特( 1906 — 1989 ).尤金·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他原籍罗马尼亚,母亲是法国人,幼年全家迁往法国,后来返回罗朗懈.1938 年定居法国.他的《秃头歌女》( 1949 )是最早的荒诞派戏剧之一,1950 年首次在巴黎的一家小剧院上演,备遭冷落,景况十分可怜,曾因只有三个观众而退票停演,但尤奈斯库并未因观众的冷落而该弦另张,不懈地做他的戏剧实验.从 1956 年起,《秃》剧引起注意,后连演 70 多场,成为法国历史上连续演出时间最长的戏剧之一,被译成多种文字.

塞缪尔·贝克特是长期居住在法国的爱尔兰犹太小说家、戏剧家,继尤奈斯库之后,他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 1953 年在巴黎上演成功,使荒诞派戏剧被观众,确立了它在法国剧坛上的地位,《等待戈多》也成为法国战后最叫座的一出戏,在巴黎连演三百多场,被译成 20 多种文字.荒诞派戏在 50 年代后期越过法国国境,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奈斯库在《秃头歌女》之后,先后写了《椅子》( 1952 )、《未来在鸡蛋中》( 1953 )、《阿麦迪或脱身术》( 1957 )、《犀牛》( 1959 )等 40 多个剧本.贝克特则在《等待戈多》之后,写出了《最后一局》(又译《剧终》)( 1957 )、《哑剧》( 1957 )、《尸骸》( 1959 )、《美好的日子》( 1961 )等 10 多个剧本.贝克特获得 1969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奖的原因是“他那具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瑞典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式上称赞贝克特的戏剧“具有古希腊戏剧的进化作用.”

标志着荒诞派戏剧诞生的作品是《秃头歌女》。

荒诞派于1962年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1918年生)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1950年5月11日,巴黎上演了尤金·尤奈斯库一部离奇古怪的独幕话剧《秃头歌女》,演出使剧场仅有的三名观众瞠目结舌,且很快轰动了巴黎剧场。

有人称它是“对一切传统戏剧的严重挑战”,是“天才的作品”。《秃头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诞生。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荒诞派的经典作家。

《秃头歌女》赏析

《秃头歌女》中的史密斯夫妇,马丁夫妇,既没有显示他们的性格,又没有描写他们的心理活动,而消防队长和女仆则更是毫无个性的人物。他们的言行都是机械的,不反映什么心理活动和思想。

史密斯在开始闲聊时谈到的博比·沃森竟是一个家族中的共同的姓名,商店推销员是这个家族所从事的唯一职业。马丁夫妇之间竟互不相识,必须经过一番交谈才能相认。剧中的六个人物尽管出场先后不等,但很难按传统戏剧的标准去指出那个或那几个是主要角色。



等待戈登讲的什么内容

《等待戈登》是荒诞派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剧作之一。作者赋予剧中的荒诞世界以特定的哲学内涵其荒诞手法贯穿全剧。以反传统戏剧的表现手法,展示出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强烈冲突。 对于戈多代表什么?我们没有太具像的设想。也许戈多是:一个目标;一种理想;一位恋人;一笔财富;一项事业;一个好运;一段情缘;一种新生活等等凡是生活中能改变人的命运,人的生存状态,人希望中的什么,都可能是戈多的形象和内涵。

戈多是谁?

《等待戈多》简介

作者 [爱尔兰] 贝克特

赏析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是典型的“反戏剧”作品。作者以荒诞的、抽象的艺术方法表现了深刻的社会主题。剧本所要表现的是:人对自己生存的世界和对自己的命运是不可知的,“等待”就是人类的生存状态。

名家点评

江曾培:剧作要强调的是“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作者看来,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就是“等待”。一个人的一生中始终都在等待,“戈多”不过是这种等待对象的一种象征。该戏剧的形式是反传统的,时间无穷无尽,地点并不确定,动作是非连贯的,与“三一律”背道而驰。《文艺鉴赏大成》

等待戈多

〔导学新概念〕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贝克特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作家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这些作品逐渐地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不少国家竞相上演。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60年代初,英国着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给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一部经典性作品。全剧共两幕,只有一个场景和六个人物。戈多是“焦点人物”。人们望眼欲穿地盼着他到来,但他始终未露面。他是什么人,要来干吗,人们为什么等他,都是一个个谜。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剧情,似乎荒诞不经,却含有很大的隐喻性,象征西方当代人的某种精神状态,西方社会的某些特征。自读本文,要把诵读作为重要环节,揣摩剧中人的语言,体会它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把握全剧的中心,初步鉴赏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

〔资料显示屏〕

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贝克特的作品大多写人生在凄凉、荒诞的世界里是多么短暂和无意义。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主要写两个瘪三在荒凉的乡间土路上无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作交代。贝克特像其他荒诞派作家一样,把客观世界看作是荒诞、残酷、不可思议,剧中的世界是乡间的荒野和光秃的树,人物是瘪三、奴隶和奴隶主。这些人物的言语和行动都跟客观世界一样无聊和不可思议,包括幸运儿胡言乱语的长篇独白在内。西方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部剧本“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它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一)》,第128页、129页〕

荒诞派戏剧家则进一步对人生的荒诞性表示强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无依据、无理由,人命贱如蝼蚁、微不足道,他们不仅借助语言,而且借助各种舞台手段去表现,使荒诞性本身戏剧化。为表现人生的荒诞不经,他们任意破坏、支解、割裂传统的戏剧结构,把戏剧的所有传统要素如动作、语言、人物,一一去掉。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整个舞台无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

贝克特等人剧作的主题,是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他们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的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一)》第448页〕

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在剧作家看来,世界是荒诞的、不可理喻的,生活也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与人之间则十分隔膜、难以沟通。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人被异化成了“非人”,不仅对其自身无法理解,同时亦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从深层意义上说,《等待戈多》所表现的“荒诞意识”与“等待情结”,正是这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外国文学名篇选读》(修订本·下),崔宝衡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页〕

《等待戈多》剧情:

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乡间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掉。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一幕相同,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来。他们等来的还是波卓和幸运儿,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两个流浪汉扯下裤带子又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杀未成,他们呆呆地站着不动,全剧终止。

关于“贝克特的剧作什么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983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