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文言文中殁与卒分别用于哪个年龄段的人去世(文言文殁)

文言文中殁与卒分别用于哪个年龄段的人去世(文言文殁)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02    点击:  311 次

文言文中殁与卒分别用于哪个年龄段的人去世

网上有关“文言文中殁与卒分别用于哪个年龄段的人去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文言文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殁和卒没有具体年龄的划分。

卒:古代指大夫和官员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

殁: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

古代对死亡的称呼

古代的对于死的称呼是分等级的。比如皇帝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一般官员死为“逝”,士死称“不禄,”平民死称“死”。

按年龄,8至11岁死为“下殇。”12至15岁死为“中殇”。16岁至19岁死为“上殇”。若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谓之“夭亡。”老年死谓之“寿终”。

按宗教,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徒死谓之“归主”。

文言文殁

薨的使用对象一般是诸侯或皇子。殁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小孩夭折和病死或庶民死亡。

“薨”,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殁”表示死,来源于“没”。古人用沉没比喻死亡,“没”是死的委婉说法。

中国古代”死“的别称有:

1、按身份等级

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zu)”,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

2、按年龄

不满20岁死曰“殇”,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16~19岁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老年死谓之“寿终”。

3、按特殊原

因为某事舍命为“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者谓之“阵亡”,现作“牺牲”。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

殁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 汉字殁怎么读

1. 文言文中殁与卒分别用于哪个年龄段的人去世

殁和卒没有具体年龄的划分。

卒:古代指大夫和官员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

殁: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

古代对死亡的称呼

古代的对于死的称呼是分等级的。比如皇帝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一般官员死为“逝”,士死称“不禄,”平民死称“死”。

按年龄,8至11岁死为“下殇。”12至15岁死为“中殇”。16岁至19岁死为“上殇”。若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谓之“夭亡。”老年死谓之“寿终”。

按宗教,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徒死谓之“归主”。

2. 文言文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于影.甚哉

原文: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已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於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译文:双亲已经去世,留下兄弟相对,应当既像形和影,又像声和响,爱护先人的遗体,顾惜自身的分气,除了兄弟还能挂念谁呢?兄弟之间,与他人可不一样,要求高就容易产生埋怨,而关系录就容易消除隔阂.譬如住的房屋,出现了一个漏洞就堵塞,出现了一条细缝就填补,那就不会有倒塌的危险;假如有了崔鼠也不忧虑,刮风下雨也不防御,那么就会墙崩柱摧,无从挽回了.仆妾比那雀鼠,妻子比那风雨,怕还更厉害些吧。

1、殁mò ,“殁”表示死来源于“没”。古人用沉没比喻死亡,“没”是死的委婉说法,如:曹操《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不幸早没。”后来易水旁为歹旁,亦作“殁”,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其身未殁,诸侯倍叛。”

2、沦殁[lún mò]死亡。丧失生命;不继续生存。

3、亡殁[wáng mò]去世、死亡。



碑文上写殁与卒的区别是什么

碑文上写殁与卒的区别主要是使用对象不同、葬礼规格不同,总之卒比殁更高级一点。殁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小孩夭折和病死或庶民死亡。卒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大夫。殁的葬礼规格最为简陋,口含米,新衣一称。卒的葬礼规格次之,口含贝,新衣五称。

什么人死了叫殁

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

殁,形声字,从歺(è、mò)声,歺指残骨,与死亡有关。本义是表示死来源于“没”,古人用沉没比喻死亡,“没”是死的委婉说法。

“殁”表示死来源于“没”,古人用沉没比喻死亡,“没”是死的委婉说法,如:曹操《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不幸早没。”后来易水旁为歹旁,亦作“殁”,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其身未殁,诸侯倍叛。”

按年龄,8至11岁死为“下殇”;12至15岁死为“中殇”;16岁至19岁死为“上殇”;若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谓之“夭亡”;老年死谓之“寿终”。

按宗教,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徒死谓之“归主”。

古代人根据不同情况对死亡的称谓

1、驾崩:

驾崩是指天子死亡了,前面的称谓多用于皇帝,天子。

2、薨:

薨是指诸侯逝世,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等“公侯”去世也被成为“薨”。

3、卒:

在电视剧中包括后来的石碑铭文上看的更多的是“卒”,多见于“某某卒某某年”。而卒在古代用于大夫之死。

4、不禄:

大夫的死叫“卒”,士的死就叫“不禄”。

5、逝:

现在用的最多的就是“逝世”而逝世在古代史用于官员之死,直到现在没那么多规定了才通用。

6、死:

死在古代用在普通庶民身上,而现在是整体的概括了这个状态。

7、圆寂: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圆寂是佛教用于,僧人尼姑死后就叫圆寂。

关于“文言文中殁与卒分别用于哪个年龄段的人去世”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682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