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噎膈简介(赣州于都到广东竭阳多少公里)

噎膈简介(赣州于都到广东竭阳多少公里)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24    点击:  273 次

噎膈简介

网上有关“噎膈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赣州于都到广东竭阳多少公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吞咽不利,饮食梗塞难下·噎膈 4.1 古人论述 4.2 噎膈的病因 4.2.1 忧思郁怒 4.2.2 酒食所伤 4.3 噎膈的病理变化 4.4 噎膈的症状 4.5 类证鉴别 4.5.1 反胃 4.5.2 梅核气 4.6 噎膈的辨证治疗 4.6.1 痰气交阻/痰气阻膈 4.6.1.1 症状 4.6.1.2 证候分析 4.6.1.3 治法 4.6.1.4 痰气交阻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4.6.1.5 痰气交阻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1.5.1 推荐食材 4.6.1.5.2 推荐食疗方 4.6.2 津亏热结 4.6.2.1 症状 4.6.2.2 证候分析 4.6.2.3 治法 4.6.2.4 津亏热结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4.6.2.5 津亏热结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2.5.1 推荐食材 4.6.2.5.2 推荐食疗方 4.6.3 瘀血内结/瘀血闭阻 4.6.3.1 症状 4.6.3.2 证候分析 4.6.3.3 治法 4.6.3.4 瘀血内结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4.6.3.5 瘀血内结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3.5.1 推荐食材 4.6.3.5.2 推荐食疗方 4.6.4 气虚阳微 4.6.4.1 症状 4.6.4.2 证候分析 4.6.4.3 治法 4.6.4.4 气虚阳微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4.6.4.5 气虚阳微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4.5.1 推荐食材 4.6.4.5.2 推荐食疗方 4.6.5 痰瘀互结 4.7 噎膈的对症治疗 4.8 噎膈患者饮食建议 4.9 文献摘录 5 饮食不得下,大便秘结者·噎膈 6 反胃·噎膈 6.1 反胃的症状 6.2 反胃的证候分析 6.3 反胃的辨证治疗 6.3.1 治法 6.3.2 治疗反胃的方药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噎膈的穴位 2 治疗噎膈的方剂 3 治疗噎膈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噎膈 1 拼音

yē gé

2 英文参考

dysphag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ysphag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dysphagia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chalasia of card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ardiac spa ***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噎膈为病名[1]。见《严氏济生方》卷二。《黄帝内经素问》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1]。《备急千金要方》称噎塞[1]。又名膈噎、噎、膈、膈气[1]。

噎膈:1.吞咽不利,饮食梗塞难下;2.饮食不得下,大便秘结者;3.反胃。

4 吞咽不利,饮食梗塞难下·噎膈

噎膈(dysphagia[2])为病名[1]。是指以吞咽不利,饮食梗塞难下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噎,指进食吞咽哽噎不顺;膈,指胸膈阻塞、饮食不下[3],或食入即吐[4]。张石顽《千金方衍义》:“噎之与膈,本同一气,膈证之始,靡不由噎而成。”临床上,噎虽可单独出现,而又每为膈的先兆,故往往以噎膈并称[4][3]。

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1]。

西医的食管狭窄、食管炎、食管憩室、食管癌、贲门癌、贲门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参照进行食疗。

4.1 古人论述

噎膈的形成,《黄帝内经素问》首先指出与人身之津液有关。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说:“三阳结谓之膈。”又认为与精神因素有关。《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出暴忧之病也。”此后《济生方·噎膈》又提出乃“寒温失宜……饮食乖度”所致。《景岳全书·噎膈》则认为与“酒色过度”有关,并谓“少年少见此证”,对于病因的认识有一定发展。关于噎膈的病理。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说法:有强调热结津血亏耗者,如《局方发挥》“血液俱耗,胃脘干槁”致生噎膈之论;有认为以阳气衰弱为主者,如《景岳全书·噎膈》说,此证“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正以命门无火,气不化精,所以凝结于下而治节不行……即噎膈之属是也”。由于噎膈可见于多种成因,临床上阴伤与阳衰之证均能出现,故两说有并存之必要,不宜偏废。

4.2 噎膈的病因

《医贯》卷五:“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

噎膈多因情志抑郁、饮食偏嗜等多种因素造成痰气、瘀滞、积热浸*胃脘食道,日久形成噎膈[3]。

4.2.1 忧思郁怒

忧思可以伤脾,脾伤则气结,气结则津液不得输布,遂聚而为痰,痰气交阻食道,于是渐生噎膈。《医宗必读·反胃噎膈》说:“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恚,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郁气生痰,痰则塞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妨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正指噎膈初起而言。若因郁怒伤肝,肝为藏血之脏,肝郁则血液不能畅行,久之积而成瘀。痰瘀二者,又往往互相搏结,阻塞胃口,则食不得下。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噎膈》说:“噎膈之证,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膈胃气。”即指此类情况。

4.2.2 酒食所伤

酒食助湿生热,若嗜酒无度,又多进肥甘之品,则易酿成痰浊;若恣食辛香燥热等物,则易致津伤血燥,前者使食道窄隘,后者使咽管干涩,均能妨碍咽食而发生噎膈。《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谓:“酒湿厚味,酿痰阻气。”《医碥·反胃噎膈》说:“酒客多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即包括了上述两个方面。《景岳全书·噎膈》说:“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其病机亦不外精少液枯,气不运行,导致血液枯竭,为内耗肾阴而然。

4.3 噎膈的病理变化

噎膈的病位在于食道,属胃气所主。《古今医案按》引叶天上“食管窄隘使然”之说,即明确指出噎膈的基本病理改变为食道狭窄。但就其发病机理而言,除胃以外,又与肝、脾、肾都密切有关。因三脏与食道、胃皆有其经络联系。在功能上,脾为胃行其津液,肝气之疏泄及肾阳之温煦亦有助于胃气和降,而肾之 *** 循足少阴之脉濡润咽嗌,以上因素,对于食物咽下入胃,均有协同作用。故脾、肝、肾有病,可累及胃与食道渐生噎膈。噎膈由轻而重,逐步发展,也往往波及脾、肝、肾等脏。一般而言,噎膈轻证,或由于肝脾气结,痰气交阻;或因胃津亏虚,食道涩滞,均使食物咽下不顺。如在痰气交阻的基础上又形成血瘀,以致痰瘀互结,阻膈胃气,或胃津亏耗而损及肾阴,皆属于噎膈重证,每使食物咽下即发生疼痛,甚至食入即吐,水饮亦难以咽下。倘病变继续发展,由阴损以致阳衰,则肾之精气并耗,脾之生化告竭。必形体羸瘦日甚,或伴有肢体浮肿,病情已属危笃。在此阶段,如因阳竭于上而水谷不入,阴竭于下而二便不通,称为关格,系开合之机已废,为阴阳离决的一种表现。

4.4 噎膈的症状

食入阻隔,未曾入胃即吐出者[1]。临床以吞咽困难,或食入即吐、胸膈疼痛、形体渐瘦为主症[3]。可见于食道及贲门的功能性与器质性的某些病变中[3]。如贲门痉挛、食道炎、食道癌、贲门癌及食道憩等[3]。

4.5 类证鉴别 4.5.1 反胃

噎膈应与反胃进行鉴别,反胃一证,古代亦名翻胃,《金匮要略方论》名为胃反。在《呕吐哕下利病》指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其证是食人之后,停留胃中不化,朝食者则暮吐,暮食者则朝吐,与噎膈之食不得人或食入即吐不同。《景岳全书·噎膈》说:“反胃者,食犹能人,入而反出,故曰反胃;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能下,故曰噎膈。”将二者作,了简明的鉴别,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噎膈是食不得入,多为阴虚有火;反胃是食入反出,多为阳虚有寒。而二者俱属难愈之疾,且病程经过较长。

4.5.2 梅核气

噎膈初起,尚须与梅核气鉴别:前者系饮食吞咽受阻;反者惟自觉咽中如物梗塞不适,与进食并无妨碍,是为不同之处。

4.6 噎膈的辨证治疗

噎膈一证,为胃与食道的病变,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病标常有气郁、痰阻、血瘀等方面,三者每多兼杂互见,有时难以截然划分。病本有津亏、血耗、阴损及阳等阶段。故治法以开郁理气,滋阴润燥为原则。如理气化痰,破结行瘀,滋阴养血,补脾益肾等法,亦每需根据具体病情,有所侧重地结合运用。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既忌温燥之品以劫胃阴,又忌苦寒之属以伤胃阳,还忌滋腻之剂以滞胃气,投药当以清润和降为顺,步步应以“顾胃气”为主。胃气一振,则化源充足,诸脏皆得其养,于是重病可以转轻,危病可以转安,甚至侥幸而愈。若胃气一绝,则诸药罔效,势必不救,医者所宜深慎。然而本病多与饮食情志有关,至于精神的安慰与饮食的调摄,对于配合治疗,提高疗效,很有必要,临床亦不可忽视。

噎膈初起为吞咽困难,尤其是固体食物,虽勉强咽入,亦必阻塞不下,随即吐出,甚则吐出物如赤豆汁。逐渐发展,则胸膈疼痛,全身消瘦,面容憔悴,精神衰惫。

在辨证方面,首先应察其虚实。实者系指气、血、痰三者互结于食道,虚者系属津血之日渐枯槁。由于病期太长,故往往由实转虚,由气及血,而治法亦当权衡其虚实之程度,与气、血、痰郁结之微甚,适当加以处理。初期以标实为主,根据气结、痰阻、血瘀的不同,分别进行治疗,但均需加入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本虚为主,应根据津血枯涸及阳气衰弱的程度,给予不同治疗。

4.6.1 痰气交阻/痰气阻膈

噎膈·痰气阻膈证(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qi blocking diaphragm[2])是指痰与气结,阻膈不通,以吞咽梗塞,胸脘痞满,或疼痛,嗳气、呃逆,或泛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形体日渐消瘦,病情可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舌偏红,苔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5]。

4.6.1.1 症状

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时稍可减轻,情志抑郁时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6][4]。

4.6.1.2 证候分析

肝气郁结,痰湿壅阻,胃气上逆:痰气交阻,食道不利,则吞咽困难,胸膈痞满,遇情绪舒畅则病证稍可减轻者,此属气结初期特征。气结津液不能上承,且郁热伤津,故口燥咽干。舌质偏红,脉弦滑,为气郁痰阻,兼有郁热伤津之象。[6][4]

4.6.1.3 治法

开郁,化痰,润燥[6]。

疏肝化痰,降逆[6]。

4.6.1.4 痰气交阻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用启膈散[备注]启膈散(《医学心悟》):沙参、茯苓、丹参、川贝、郁金、砂仁壳、荷叶蒂、杵头糠为主方。方中丹参、郁金、砂仁壳化瘀利气以开郁;沙参、川贝、茯苓润燥化痰以散结;荷叶蒂、杵头糠化浊和胃以降逆。同时可加栝萎、陈皮以增加化痰力量。如津伤便秘,可配增液汤[备注]增液汤(《温病条辨》):玄参、麦冬、生地加白蜜以助生津润燥之力。[6]

4.6.1.5 痰气交阻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1.5.1 推荐食材

丁香、菠菜、韭菜、萝卜、海带、油菜等[6]。

4.6.1.5.2 推荐食疗方

[6]

1.丁香梨(《圣济总录》)大雪梨1个,公丁香15粒,冰糖20g。梨去皮,用竹签均匀扎15个小孔,每孔内放人l粒丁香,再把梨放入大小合适的盅内,用纸封严盅口,蒸30分钟。把冰糖加少许水溶化,熬成糖汁。将梨浇上冰糖汁。日服1剂。

2.油菜粥(《本草纲目》):鲜油菜100g,粳米100g。先煮粳米粥,后入油菜,慢火煮熟,任意使用。

3.萝卜饴糖饮(《中国药膳学》):红皮白肉萝卜适量,饴糖2~3匙。萝卜带皮切碎,放入碗里,上面倾人饴糖,置12小时。频频饮。

4.6.2 津亏热结

噎膈·津亏热结证(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fluid insufficiency and heat binding[2])是指津液亏虚,热邪内结,以吞咽梗涩而痛,饮水可下,食物难进,食后大部分吐出,夹有黏痰,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胸背灼痛,口干咽燥,欲饮凉水,脘中灼热,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舌红干,脉弦细而数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5]。

4.6.2.1 症状

吞咽梗涩而痛,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形体逐渐消瘦,口干咽燥,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粪,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五心烦热,舌质红干,干裂少津,脉弦细数[4][6]。

4.6.2.2 证候分析

胃阴不足,虚火上逆,失于濡润:胃津亏耗,食道失于濡润,故吞咽时梗涩作痛,尤以进食固体食物为甚。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亦为胃肠津亏热结所致。如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则已由化源告竭进而累及肝肾,肝血肾精交亏。舌质红干,或带裂纹,脉弦细数,均属津亏内热之候。[4][6]

4.6.2.3 治法

以滋养津液为主[4]。

滋养阴液,降逆清热[6]。

4.6.2.4 津亏热结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五汁安中饮[备注]五汁安中饮(验方):韭汁、牛乳、生姜汁、梨汁、藕汁加味。方以梨汁、藕汁、牛乳养胃生津,生姜汁和胃降逆,菲汁活血行瘀。并可加沙参、石斛、生地、熟地等,双补胃肾之阴,以增加疗效。用法宜少量多次,频频呷服,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泥胃不化。如肠中燥结,大便不通,可酌用大黄甘草汤[备注]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方论》):大黄、甘草,但宜中病即止,以免重伤津液。[4]

4.6.2.5 津亏热结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2.5.1 推荐食材

银耳、木耳、大白菜、梨、葡萄、玉竹等[6]。

4.6.2.5.2 推荐食疗方

[6]

1.蜜饯雪梨(《普济方》):梨500g,蜂蜜250g,水适量。雪梨或鸭梨洗净,去柄、核,切片,放在锅中,加水适量,煮至七成熟烂,水将耗干时加水和蜂蜜,再以小火煎煮熟透,收汁即可,待冷,放瓶罐中备用。随时服用。

2.桑葚糖(《濒湖集简方》):干桑椹200g,白砂糖500g,水适量。白砂糖放在锅中,加水少许,以小火煎熬至较浓厚时,加入干桑椹碎末,搅拌均匀,煎熬至用铲挑起即成丝状,而不粘手时,停火,将糖倒在表面涂过食用油的大搪瓷盘中,待稍冷,将糖分成小块即可。随时服用。

3.三耳汤(《食用菌饮食疗法》):银耳、黑木耳、侧耳(均为干品)各10g,冰糖30g。将三耳泡发、洗净、去杂,放入碗中,加冰糖和适量水,上锅蒸1小时,熟透。分次或一次食用。日二服。

4.6.3 瘀血内结/瘀血闭阻

噎膈·瘀血闭阻证(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2])是指瘀血阻膈,升降失常,以饮食难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红有瘀点、紫斑,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5]。

4.6.3.1 症状

胸膈疼痛,固定不移,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大便坚如羊屎,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晦滞,形体更为消瘦,肌肤枯燥,舌红少津,或带青紫,脉细涩[4][6]。

4.6.3.2 证候分析

瘀血阻滞,食道闭塞,通降失司:瘀血内结,阻于食道,因而痛有定所,食人即吐,甚至水饮难下。由于病久,阴血更伤,肠失润泽,故大便干结,坚如羊屎。倘络伤渗血,则吐出物如赤豆汁。长期饮食不入,化源告竭,必形体更为消瘦,肌肤枯燥,面色晦滞。舌红或带青紫,脉细涩,为血亏瘀结之征。[4][6]

4.6.3.3 治法

滋阴养血,破结行瘀[4]。

豁痰涎,化瘀血[6]。

4.6.3.4 瘀血内结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通幽汤[备注]通幽汤(《兰室秘藏》):生地黄、熟地黄、桃仁泥、红花、当归、炙甘草、升麻为主方。方中地黄、当归滋阴养血,桃仁、红花破结行瘀。甚者可加三七、乳香、没药、丹参、赤芍、五灵脂、蜣螂虫之类以祛瘀通络,海藻、昆布、贝母、栝萎以软坚化痰。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先服玉枢丹[备注]玉枢丹(《是斋百一选方》):山慈姑、续随子、大戟、麝香、腰黄、朱砂、五倍子;或用烟斗盛药,点燃吸入,以开膈降逆,随后再服煎药。[4]

4.6.3.5 瘀血内结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3.5.1 推荐食材

桃仁、红花、山楂、酒、醋、莴笋等[6]。

4.6.3.5.2 推荐食疗方

[6]

1.羊乳饮(《中国药膳学》):羊奶250g,竹沥水15g,蜂蜜20g,韭菜汁10g。羊奶煮沸后,加竹沥水、蜂蜜、韭菜汁后,再煮沸。代茶饮。

2.莴笋汁(《食疗本草学》):莴笋250g,米酒适量。莴笋洗净切碎、捣烂、绞取汁液。1日分2次,用米酒送服。

3.红花山楂酒(《百病饮食自疗》):红花15g,山楂30g,酒250g,将上述药人酒中浸泡1周。每次饮15~30g,每日2次,视酒量大小,不醉为度。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4.6.4 气虚阳微

噎膈·气虚阳微证(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and yang debility[2])是指气虚阳微,升降失常,以长期吞咽受阻,饮食不下,面色晄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面浮足肿,泛吐清涎,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5]。

4.6.4.1 症状

长期饮食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面浮足肿,面色?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泛吐清涎,面浮,足肿,腹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4][6]。

4.6.4.2 证候分析

脾肾阳虚,失于温养:病情严重发展,由阴损及阳。脾胃之阳气衰微,饮食无以受纳和运化,津液输布无权,放长期饮食不下,泛吐清涎,精神疲惫。面浮、足肿、腹胀,则为脾肾俱败,阳气无以化津之象。面色?白,形寒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亦属气微阳虚之征。[4][6]

4.6.4.3 治法

温补脾肾[4]。

温中和胃,补益脾肾[6]。

4.6.4.4 气虚阳微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温脾用补气运脾汤[备注]补气运脾汤(《统旨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陈皮、砂仁、半夏曲、生姜、大枣,温肾用右归丸[备注]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补气运脾汤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等补气益脾为主;半夏、陈皮、生姜等和胃降逆为辅。并可加入旋复花、代赭石等以增强降逆止吐之力。右归丸以熟地、山茱萸、当归、枸杞等滋肾阴,又用鹿角胶、肉桂、附子、杜仲等温肾阳,为阴中养阳之法。噎膈至脾肾俱败阶段,一般宜先进温脾益气之剂,以救后天生化之源,待能稍进饮食与药物,再以暖脾温肾之方,汤丸并进,或两方交替服用。[4]

4.6.4.5 气虚阳微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4.5.1 推荐食材

韭菜、羊肾、蘑菇、牛肉、枸杞子、山药等[6]。

4.6.4.5.2 推荐食疗方

[6]

1.姜韭牛奶蓝(《丹溪心法》):韭菜250g,姜25g,年奶250g。韭菜、姜分别切碎,同捣烂后绞汁;再与牛奶同放锅中,烘沸。日一次,热服。

2.磁石羊肾粥(《圣济总录》):磁石30g,羊肾1对,粳米100g,黄酒少许。将羊肾洗净,去内脂,细切。先煎磁石,去渣,后入羊肾及米煮粥,临熟,加入黄酒少许,调和,稍煮。空腹食。

3.蘑菇炒肉(《中国药膳学》):鲜蘑菇、猪瘦肉、调料各适量。将蘑菇洗净,猪肉切片。油烧热,放人肉片翻炒片刻,入蘑菇,加料酒、葱、姜、胡椒粉炒熟。佐餐服食。

4.6.5 痰瘀互结

噎膈·痰瘀互结证(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ing of phlegm and static blood[2])是指痰瘀内结,阻膈不通,以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能下,甚则滴水难进,进食即吐,泛吐黏痰,大便坚硬如羊屎,或吐下如赤豆汁,或便血,面色灰暗,形体羸瘦,肌肤甲错,舌红或带青紫,苔干少津,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5]。

4.7 噎膈的对症治疗

针灸对功能性疾病的效果较好,对器质性的疾病也能缓解症状[3]。

针灸治疗:可取天突、膻中、足三里、内关、膈俞、膈关、脾俞、胃俞等穴为主[3]。痰多加丰隆;胸膈痞满加中脘、大陵;肢冷脉微加灸命门、关元;食物格拒不入者加灸中魁[3]。

噎膈后期出现衰竭症候者,当采用综合治疗[3]。

4.8 噎膈患者饮食建议

噎膈患者宜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促进消化,缓解噎膈[6]。

如进行食疗,应以滋阴润燥为原则,辨证而分别配以疏肝、化痰、活血等治法[6]。

4.9 文献摘录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景岳全书·噎膈》:“噎膈一证,必以忧悉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盖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且凡人之脏气,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而肾为水火之宅,化生之本,今既食饮停膈不行,或大便燥结不通,岂非运化失职,血脉不通之病乎?而运行血脉之权。其在上者,非脾而何?其在下者,非肾而何?矧少年少见此证,而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此其为虚为实,概可见矣。”? ’

《医学心语·噎膈》:“古方治噎膈,多以止吐之剂通用,不思吐,湿症也,宜燥;噎膈,燥症也,宜润。经云:三阳结谓之膈,结,结热也。热甚则物干,凡噎膈症,不出胃脘干槁四字。槁在上脘者,水饮可行,食物难入。槁在下脘者,食虽可入,久而复出。”

《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夫反胃乃胃中无阳,不能容受食物,命门火衰,不能熏蒸脾土。以致饮食入胃,不能运化,而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土通阳以温脾胃。”

5 饮食不得下,大便秘结者·噎膈

噎膈为病名[1]。见《严氏济生方》卷二。噎膈指饮食不得下,大便秘结者[1]。《医学入门》卷五:“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

6 反胃·噎膈

噎膈为病名[1]。见《严氏济生方》卷二。亦指反胃[1]。《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渐。”

反胃,《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称为“胃反”,《圣惠方·治反胃呕哕诸方》则称为“反胃”。其证是食入之后,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皆属未经消化的食物。本病多因饮食不当,饮饱不常,或嗜食生冷,损及脾阳,或忧愁思虑,有伤脾胃,以致中焦虚寒,不能消化谷食,饮食停留,终至呕吐而出。正如《圣济总录·呕吐门》所说:“食久反出,是无火也。”如反胃日久,可导致肾阳亦虚,所谓下焦火衰,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则病情更为严重。

6.1 反胃的症状

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吐后即觉舒适,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象细缓无力[4]。

6.2 反胃的证候分析

中虚有寒,宿食停留不化,故食后脘腹胀满,吐出宿谷,即觉舒适。由于久吐伤气,食物又不能生化精微,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象细缓无力,乃脾胃虚寒之征。[4]

6.3 反胃的辨证治疗

反胃有虚实之分[1]。《金匮翼》卷三:“噎膈之病,有虚有实。实者或痰或血,附着胃脘,与气相搏,翳膜外裹,或复吐出,膈气暂宽,旋复如初。虚者津枯不泽,气少不充,胃脘干瘪,食涩不下。虚则润养,实则疏瀹,不可不辨也。”根据病情不同,又有隔食、格气、梅核膈等[1]。

6.3.1 治法

温中健脾,降气和胃[4]。

6.3.2 治疗反胃的方药

用丁沉透膈散[备注]丁沉透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术、香附、人参、砂仁、丁香、麦芽、木香、肉豆蔻、神曲、炙甘草、沉香、青皮、厚朴、藿香、陈皮、半夏、草果。本方用人参、白术、木香等以温中健脾;砂仁、丁香、沉香、神曲、麦芽等以降气和胃。吐甚者可加旋复花、代赭石等以镇逆止呕。[4]

如面色?白,四肢清冷,舌淡白。脉沉细者,为久吐累及肾阳亦虚。治宜益火之源,以温运脾阳。用附子理中丸[备注]理中丸(《伤寒论》):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加吴茱萸、丁香、肉桂之类。[4]

如唇干口燥,大便不行,舌红脉细者,是由久吐伤津,胃液不足,气阴并虚之象。治宜益气生津,降逆止吐,可用大半夏汤[备注]大半夏汤(《金匮要略方论》):半夏、人参、白蜜。[4]

因忧思而气结生痰,交阻胸膈所致者,治宜解郁化痰,可用五膈宽中散,香砂宽中丸,启膈散等方[1]。

因酒色过度,肾阴亏损所致者,治宜滋补肾阴,可用六味地黄丸[1]。

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1]。

因津液枯槁所致者,宜生津益胃,可用麦门冬汤[1]。

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1]。

7

赣州于都到广东竭阳多少公里

阴虚时阳相对偏抗(注意是相对阴的虚而言的偏抗,不是真的阳抗),故会表现为热象(虚热而非实热),如: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脉数等症状。如果在阴虚时误下补阳,则会更伤阴津,阴伤更虚,虚热症状加重,津液耗伤,阴损及阳,继而阴阳两虚。甚至阴竭阳脱。同理。阳虚补阴,会导致阳虚加重,阳损及阴,继而阴阳两虚。肾气嘘时吃补肾阳的可能还会对症状有改善,因为气属阳,血属阴,而且很多时候是肾阳虚、肾气虚同时存在的。气嘘时纯以补阴之品,会消耗阳气,造成阴寒之象。

深圳盐田到竭阳有多远

驾车路线:全程约426.4公里

起点:于都县政府

1.赣州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渡江大道行驶870米,左后方转弯进入瑞临线

2) 沿瑞临线行驶810米,稍向右转

3) 行驶2.3公里,左前方转弯

4) 行驶4.8公里,朝厦门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65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厦蓉高速

3.沿厦蓉高速行驶66.1公里,朝寻乌/广州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980米,直行进入济广高速

5.沿济广高速行驶235.9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440米,直行进入长深高速

7.沿长深高速行驶13.4公里,朝汕头/G78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8.沿匝道行驶790米,直行进入汕昆高速

9.沿汕昆高速行驶25.7公里,朝揭阳/汕头方向,直行上匝道

10.沿匝道行驶820米,直行进入汕昆高速

11.沿汕昆高速行驶57.8公里,朝普宁/惠来/揭阳市区/S17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2.沿匝道行驶960米,直行进入潮惠高速

13.揭阳市内驾车方案

1) 沿潮惠高速行驶1.8公里,过广梅汕铁路跨线桥,在揭阳市区/锡场/华清/G206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驶800米,直行

3) 行驶280米,左转

4) 行驶230米,朝揭阳市区/汕头方向,右转进入烟汕线

5) 沿烟汕线行驶3.9公里,稍向右转进入马牙路

6) 沿马牙路行驶4.0公里,过左侧的榕城化轻大厦约280米后,左前方转弯进入新阳路

7) 沿新阳路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新阳东路

8) 沿新阳东路行驶640米,右转进入晓翠路

9) 沿晓翠路行驶570米,右转进入临江北路

10) 沿临江北路行驶330米,右转

11) 行驶,到达终点

终点:揭阳市政府

驾车路线:全程约427.6公里

起点:于都县政府

1.赣州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渡江大道行驶870米,左后方转弯进入瑞临线

2) 沿瑞临线行驶810米,稍向右转

3) 行驶2.3公里,左前方转弯

4) 行驶4.8公里,朝厦门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65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厦蓉高速

3.沿厦蓉高速行驶66.1公里,朝寻乌/广州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980米,直行进入济广高速

5.沿济广高速行驶96.8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寻全高速

7.沿寻全高速行驶12.3公里,直行进入古武高速

8.沿古武高速行驶38.8公里,过来福大桥,朝十方/岩前/蕉岭/梅州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三坊枢纽立交

9.沿三坊枢纽立交行驶310米,直行进入长深高速

10.沿长深高速行驶39.2公里,在文福/蕉岭西环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1.沿匝道行驶470米,直行

12.行驶610米,左后方转弯进入山深线

13.沿山深线行驶840米,到达途经点

14.沿山深线行驶890米,朝G25/龙岩/深圳方向,右后方转弯

15.行驶420米,朝梅州/深圳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6.沿匝道行驶320米,直行进入长深高速

17.沿长深高速行驶58.5公里,直行进入梅龙高速

18.沿梅龙高速行驶26.5公里,朝畲江/汕头/揭阳机场/G78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9.沿匝道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汕昆高速

20.沿汕昆高速行驶57.8公里,朝普宁/惠来/揭阳市区/S17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1.沿匝道行驶960米,直行进入潮惠高速

22.揭阳市内驾车方案

1) 沿潮惠高速行驶1.8公里,过广梅汕铁路跨线桥,在揭阳市区/锡场/华清/G206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驶800米,直行

3) 行驶280米,左转

4) 行驶230米,朝揭阳市区/汕头方向,右转进入烟汕线

5) 沿烟汕线行驶3.9公里,稍向右转进入马牙路

6) 沿马牙路行驶4.0公里,过左侧的榕城化轻大厦约280米后,左前方转弯进入新阳路

7) 沿新阳路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新阳东路

8) 沿新阳东路行驶640米,右转进入晓翠路

9) 沿晓翠路行驶570米,右转进入临江北路

10) 沿临江北路行驶330米,到达终点

终点:揭阳市政府

驾车路线:全程约345.8公里

起点:深圳盐田

1.深圳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东南方向出发,沿盐田街行驶30米,右转进入西乡大道辅路

2) 沿西乡大道辅路行驶33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西乡大道

3) 沿西乡大道行驶130米,调头进入西乡大道

4) 沿西乡大道行驶1.8公里,过西乡立交,朝广州/宝安机场方向,稍向左转进入西乡立交

5) 沿西乡立交行驶34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广深公路

6) 沿广深公路行驶4.3公里,朝G4/广州/福田/G1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广深公路辅路

7) 沿广深公路辅路行驶100米,过机场南广深立交桥,右前方转弯进入机场南路辅路

8) 沿机场南路辅路行驶310米,朝G15/龙岗/惠州方向,稍向左转进入鹤洲立交

9) 沿鹤洲立交行驶780米,过机荷立交,直行进入鹤洲立交

2.沿鹤洲立交行驶10米,过机荷立交约1.1公里后,直行进入沈海高速

3.沿沈海高速行驶239.0公里,朝揭阳/潮州/东港/S17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潮惠高速

5.沿潮惠高速行驶84.5公里,在揭阳市区/锡场/华清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440米,直行

7.揭阳市内驾车方案

1) 行驶280米,左转

2) 行驶230米,朝揭阳市区/汕头方向,右转进入烟汕线

3) 沿烟汕线行驶3.9公里,稍向右转进入马牙路

4) 沿马牙路行驶4.0公里,过左侧的榕城化轻大厦约280米后,左前方转弯进入新阳路

5) 沿新阳路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新阳东路

6) 沿新阳东路行驶640米,右转进入晓翠路

7) 沿晓翠路行驶570米,右转进入临江北路

8) 沿临江北路行驶330米,右转

9) 行驶2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揭阳市



导膈饮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导膈饮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导膈饮 1 拼音

dǎo gé yǐn

2 处方

紫苏5分,枳实5分,陈皮5分,栝楼仁5分,葛根5分,香附5分,茯苓5分,甘草(炙)3分。

3 功能主治

伤食发热。

4 导膈饮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5 摘录

《诚书》卷十二

古籍中的导膈饮 《张氏医通》:[卷四诸呕逆门]噎膈

仁调理。如大便燥结。不时进开关利膈丸二三十丸以微导之。丹方。治噎膈吐逆不食。用啄木鸟。去毛熬膏。和

《推求师意》:[卷之下]痰饮

独称长沙治四饮之法,可表者汗之,可下者利之,滞者导之,郁者扬之,热者寒之,寒者温之,塞者通之,虚者

《杂病广要》:[脏腑类]呕吐

焦调顺,脾胃和匀,乃能腐熟水谷,变化糟粕,传泻行导,下走肠间。若脾胃虚冷,水谷不化,则阴阳痞隔,三

《杂病广要》:[内因类]水饮

可以无害,汗下之错,为病不浅矣。不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则津液流通,痰饮运下,自小便中出。有病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四]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膈俞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膈俞穴的定位 9 膈俞穴的取法 10 膈俞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膈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膈俞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膈俞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膈俞穴临床研究 161 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162 对血压的影响 163 对心脏的影响 164 对肺功能的影响 165 对血糖的影响 166 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67 治疗脑血管意外 168 治疗头痛 169 治疗荨麻疹 1610 提前纠正贫血状态 1611 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 1612 催乳 1613 治疗青光眼 1614 治疗偏头痛 1615 治疗痤疮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膈俞 1 拼音

gé shù

2 英文参考

Géshū BL17 [中国针灸学词典]

gé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膈俞 汉语拼音 Geshu 罗马拼音 Keshu 美国英译名 Diaphragm Locus 各

号 中国 BL17 日本 17 法

国 莫兰特氏 V17 富耶氏 V17 德国 B17 英国 B17 美国 BI17

膈俞为经穴名[1](Géshù[2]BL17)。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1]。膈俞是八会穴之血会[1][2]。膈指横膈,俞即输注,本穴是横膈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膈俞[1]。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胃脘痛,咳嗽,潮热,盗汗,胃痛,气喘,瘾疹,胸满,胁痛,咳血,贫血,脊背痛,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心动过速,心脏肥大,食道癌,淋巴结结核,哮喘,小儿营养不良等。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膈俞在七焦(椎)之间。

5 穴名解

膈指横膈,俞即输注,本穴是横膈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膈俞[1]。

膈,指横膈膜,又,格拒也。此穴内应横膈膜,而为之俞,可以开通胸膈之关格及格拒否塞诸病之处也,故以为名。[3]

6 特异性

膈俞穴为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7 所属部位

背部[4]

8 膈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膈俞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八会穴之血会[2]。

膈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膈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 膈俞穴的取法

膈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俯伏坐位,第7胸椎棘突下与后背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5]。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膈俞穴[6]。

10 膈俞穴穴位解剖

膈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六、七、八胸神经后支内侧支重叠分布。背阔肌由臂丛后束发出的胸背神经支配,该神经沿肩胛下肌腋窝缘下降,与肩胛下动脉的延续部,胸背动脉伴行至该肌。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7]。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7、第8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胸背神经、第7和第8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的分支分布[7]。

布有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8]。

11 膈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膈俞穴有活血化瘀、宽胸利膈的作用[1]。

膈俞穴有理气宽胸,活血通脉的功效。

膈俞穴位于背部第7胸椎旁,邻近于膈膜,又为上焦和中焦升降之枢纽,胸膈以上藏于心肺,胸膈以下归于胃,故本穴以治疗肺、胃疾病为主[9]。

膈俞穴具有补血化瘀、调理血脉的作用,故可治疗一切血证及皮肤病[9]。

膈俞穴为血之会,故诸经之血皆从膈膜而上下,心位膈上,肝位膈下,在上的为心俞,心主血,在下为肝俞,肝藏血,故取之可交通于膈膜治疗血证[9]。

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膈俞穴是治疗皮肤病的常用穴[9]。

凡膈肌有病,均可取此[3]。

膈俞穴意为血之会穴,因动脉血管贯膈下行,静脉血管贯膈上行,全部膈肌与血液循环大有关系,故膈俞穴治吐衄、血晕诸病,有补血化瘀之功[3]。

食道下行,亦由膈肌穿过,故膈俞穴治胃脘痛、反胃、积气、食不下,胀满,支肿、周痹[3]。

凡有关膈肌及血证者,俱可取膈俞穴。以其有关瘀血,故亦治脏毒便血等症。[3]

12 膈俞穴主治病证

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胃脘痛,咳嗽,潮热,盗汗,胃痛,气喘,瘾疹,胸满,胁痛,咳血,贫血,脊背痛,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心动过速,心脏肥大,食道癌,淋巴结结核,哮喘,小儿营养不良等。

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等[1]。

膈俞穴主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不下、咳嗽、吐血、潮热、盗汗[7]。

膈俞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咳嗽,气喘;吐血,便血;瘾疹[5]。

膈俞穴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胸满,胁痛,胃痛,癫狂,咳血,吐血,贫血,脊背痛等[8]。

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等[1]。

1.消化系统疾病:神经性呕吐,胃炎,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

2.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心脏肥大,心内外膜炎;

3 外科系统疾病:食道癌,胃癌,食道狭窄,淋巴结结核,胸膜炎;

4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支气管炎;

5 其它: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膈肌痉挛,荨麻疹,小儿营养不良。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斜刺03~05寸[8]。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1][7][5],局部有酸胀感[5],可向两肋间放散[5]。

注意:膈俞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132 灸法

可灸[1][5][7]。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8]。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4 膈俞穴的配伍

膈俞配中脘、内关,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胃痛,呃逆,呕吐,肠炎。

膈俞配肺俞、膻中,有调理肺气,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肺炎。

膈俞配肝俞、脾俞,有健脾统血,和营补血的作用,主治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膈俞配曲池、三阴交,有祛风清热,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

膈俞配肝俞、中脘、内关,治膈肌痉挛[5]。

膈俞配气海、肺俞、关元,治自汗、盗汗[5]。

膈俞配大椎、血海、脾俞、足三里,治贫血、慢性出血病[5]。

特效 :每天饭前按揉膈俞穴3次,每次200下,可治中风病人进食难、吃饭呛、喝水呛等症[6]。

15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热病气穴,七椎下间主肾热。

《针灸甲乙经》:凄凄振寒、数欠伸,膈俞主之。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不下、呕吐多涎,膈俞主之。咳而呕、膈寒、食不下、寒热、皮肉骨痛、少气不得卧……心痛,膈俞主之。癫疾,膈俞及肝俞主之。

《类经图翼》:此血会也,诸血病者,皆宜灸之,如吐血衄血不已、虚损昏晕、血热妄行、心肺二经呕血、脏毒便血不止。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咳而呕逆,膈胃寒痰,胸满支肿,两胁痛,腹胀胃脘暴痛。

《针灸大成》:主吐食翻胃。

《鑫鉴》:更治一切失血症。

16 膈俞穴临床研究 161 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针刺膈俞对血液系统有特异性作用,针后能有效地阻止血液黏滞性的增高。灸膈俞能改善微循环障碍,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流加快,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5]。对人工放血造成的贫血状态的家兔,针刺“膈俞”、“膏肓”后,可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恢复[5]。

162 对血压的影响

膈俞有一定的降压作用[5]。

163 对心脏的影响

对实验性家兔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针刺“膈俞”后有加速恢复的功能[5]。

164 对肺功能的影响

对肺功能有调整作用,当一侧呼吸功能障碍时,两侧呼吸不平衡,针刺膈俞后可使患侧呼吸受限的呼吸功能增强,使健侧因代偿而增加的呼吸功能降低,使两侧不平衡的呼吸功能达到平衡[5]。

165 对血糖的影响

正常人服用大量食用糖后,针刺膈俞可使血糖下降,对血糖偏低者又可使之上升,因此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5]。

据报道34例阴虚阳盛型针刺膈俞、脾俞,用泻法,有一定疗效。血糖逐渐下降,血液粘滞度降低,血流加速,微循环改善;对环核苷酸的含量有调整作用;对血清胰岛素有良好调节作用;T3、T4均有所下降。

166 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取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瘀血型为佳[5]。方法:膈俞穴向脊柱方向斜刺1~15寸,泻法,下肢穴直刺1~15寸,得气后留针30 min,中间行针2次,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5]。结果:40%的患者痊愈,总有效率在86%左右[5]。

167 治疗脑血管意外

针刺膈俞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半身不遂36例,属脑出血者配太冲透涌泉,脑梗死者、血栓者等配水沟、合谷、三阴交。结果:基本治愈28例,显效6例,有效1例,无效1例[5]。

168 治疗头痛

基本治愈7例,显效2例,有效1例;治愈79例,显效35例,有效20例,无效3例[5]。

169 治疗荨麻疹

用针刺膈俞穴治疗慢性荨麻疹68例,膈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每5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治愈47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65%[5]。

1610 提前纠正贫血状态

针刺膈俞穴可提前纠正贫血状态[1]。

1611 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

针刺膈俞穴可改善膈肌的运动幅度,提高部分慢性气管炎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1]。

1612 催乳

针刺膈俞穴可有一定的催乳作用[1]。

1613 治疗青光眼

针刺膈俞、肝俞等,治疗青光眼合并高血压者120人次,治疗后眼压、血压均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1614 治疗偏头痛

三棱针点刺膈俞,然后拔罐放血,治疗38例,有很好疗效。

1615 治疗痤疮

食管穿孔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疾病代码 4 疾病分类 5 疾病概述 6 疾病描述 7 症状体征 8 疾病病因 9 病理生理 10 诊断检查 11 鉴别诊断 12 治疗方案 13 并发症 14 预后及预防 15 流行病学 附: 1 治疗食管穿孔的穴位 1 拼音

shí guǎn chuān kǒng

2 英文参考

perforation of esophagus

3 疾病代码

ICD:K223

4 疾病分类

普通外科

5 疾病概述

食管穿孔(perforationofesophagus)是最严重的胃肠道急症之一,据报道其病死率为10%~46%。发病年龄最常见50~70岁(另有报告在30~55岁)。

6 疾病描述

食管穿孔(perforationofesophagus)是最严重的胃肠道急症之一,据报道其病死率为10%~46%。预后取决于致病原因、受伤部位、食管的基础病变以及受伤后开始治疗的时间。早期诊断与治疗有赖于对该病的高度警惕以及对相应的临床表现做出正确的判断。

7 症状体征

食管穿孔的临床表现与受伤的部位及时间有关(表1)。

1症状与体征

(1)颈段食管穿孔:病人颈活动时疼痛,颈痛且常伴有胸锁乳突肌的压痛、痉挛。尚可有发音困难、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体检时60%的病人有颈皮下气肿,而X线检查可使95%的病人得以确诊。

(2)胸段食管穿孔:病人感觉胸前区、肩胛间区及剑突下疼痛,吞咽及深呼吸时疼痛可加重。后纵隔广泛炎症所引起的背痛的特点与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疼痛非常相似。胸部食管穿孔常有上腹部的肌紧张、吞咽困难、吞咽时疼痛、呼吸困难、呕血、发绀。胸部听诊可闻及纵隔气肿的捻发音即Hamman征。随着炎症的进展还可出现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及发热。如不及时治疗,进一步可出现败血症及休克。

(3)腹段食管穿孔:主要表现为剑突下疼痛、肌紧张、痉挛及反跳痛。一旦出现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及发热等症状,便可迅速发展为败血症及休克是腹部食管穿孔的特点。当穿孔波及后心包时可发生食管心包瘘。这些病人就诊时可有心脏压塞或心脏的收缩期震水音。食管穿孔侵及心腔(通常是左心房),可发生全身的食物颗粒栓塞。但这在食管穿孔中很少见。

2分期临床按食管穿孔的发生过程,将其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

(1)急性食管穿孔:伤后症状在24h内出现的为急性食管穿孔。急性穿孔多见于器械或自发性穿孔,临床以胸痛或腹痛、呼吸困难、发热及皮肤捻发为主要症状。

(2)亚急性穿孔:伤后24h~2周内出现症状的为亚急性穿孔,临床表现为胸痛和呼吸困难。

(3)慢性穿孔:伤后2周以上方出现症状的为慢性穿孔。慢性穿孔则多发生在手术后,病人可有吞咽困难及房性心律失常等。慢性穿孔临床特点反映了穿孔发生后局限的程度,但并不反映穿孔本身发生的缓急程度。慢性穿孔多数较为局限且很少引起广泛的纵隔污染,其临床病程也较缓和。

8 疾病病因

1病因酗酒、妊娠剧烈呕吐、严重的晕船、暴食、体重增加、长期咳嗽或呃逆、哮喘的持续状态、产婴及癫痫发作。食管有远端梗阻时(如肿瘤、狭窄、食管环、食管网状隔膜),用力吞咽也可以导致食管的压力性破裂。神经系统的疾患(如脑瘤、脑出血、脑动脉瘤以及开颅术后)可使压力性食管破裂的发生率增加10倍。

2分类及特点根据原因食管穿孔可分为外伤性食管穿孔、冲击波引起的食管破裂、医源性食管穿孔、食管异物所致穿孔及自发性食管破裂。

(1)外伤性食管穿孔:外伤性食管穿孔又分为开放性食管穿孔和闭合性食管穿孔2类。开放性食管穿孔主要是由枪弹、弹片及刃器引起。食管有其解剖位置的特点,特别是胸段食管,后有脊柱,前有心脏、大血管、气管和胸骨,两侧有肺和肋骨保护,因而胸段开放性食管穿孔甚为少见,即使损伤食管,也常常合并心脏、大血管和气管的损伤,病人来不及抢救而牺牲于现场。Llic等报告1991~1995年波黑战争2494例伤员中,仅5例食管损伤,占02%。国内曾有杂技表演时吞剑引起食管穿孔的报告。因而,在开放性食管损伤以颈部食管穿孔多见。闭合性食管穿孔可由于胸骨与脊椎间突然遭受挤压而引起食管广泛破裂,这类损伤更为罕见。曾有摩托车撞击引起食管破裂发生支气管食管瘘的报告。

(2)冲击波引起的食管破裂:高压冲击波经口腔传入食管,使食管腔内压力急剧增高而导致食管破裂。国内已有多例轮胎爆裂,氧气筒气浪冲击使食管破裂的报告。冲击波引起食管破裂的机制主要是超压和负压的直接作用,高压冲击波可通过鼻孔、口腔强行压入食管。由于贲门平时处于收缩状态,故在类似盲管的食管内产生高压,加之气流对胸部、腹部等全身的作用弱,腹壁、胸廓、膈肌、声门等无反射性保护动作,胸腔内仍为负压,这样食管内外的压差,即可造成食管破裂。

(3)医源性食管穿孔:医源性食管穿孔最常见的原因是内镜检查、食管扩张、食管镜下行组织活检及食管旁手术等造成的穿孔。Pogodina报告850例穿透性食管损伤中,368例(433%)为器械所致,占各种原因引起食管穿孔的首位。Avanoglu(1998)报道1249例食管烧伤后狭窄行食管扩张的病例中,52例发生穿孔,占416%。此外,气管插管、插入胃管、三腔管气囊破裂,甚至食管动力学检查均有引起食管穿孔的报告。气管切开而损伤食管虽较少见,但仍应引起操作者的重视。由食管内镜检查引起的穿孔,大多数发生在食管入口环咽肌以下部位,此处前有环状软骨,后有颈椎,周围有环咽肌,是食管最狭窄之处。食管下段及贲门附近穿孔,多数是在食管原有疾病基础上发生。Berry所报告食管穿孔伴发的基本病变以裂孔疝最多,其次为狭窄、贲门失弛症、痉挛及肿瘤等。医源性穿孔的病死率低于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穿孔。其原因可能是:①穿孔约40%见于颈段食管,而颈段的穿孔较之胸内穿孔预后要好;②这类穿孔多能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③检查前经过禁食等准备,污染减轻;④检查造成食管穿孔破口大多较小,引起纵隔及胸腔感染也较轻。纵隔手术、裂孔疝修补及迷走神经切断等手术都有可能损伤食管引起穿孔。常见于食管下段或腹内食管,且多在食管后壁,在有食管周围粘连而进行盲目分离时,更容易造成食管损伤。

(4)异物性食管穿孔:异物嵌顿亦为食管穿孔常见的原因。Pagodina等报告的850例食管穿孔中,由异物引起者328例,占386%,仅次于器械引起的穿孔而居第2位。引起食管穿孔多为锐利、不整形或体积较大的异物,如骨块、义齿等。目前电动玩具在发达国家甚为普及,儿童误吞纽扣电池也可以腐蚀食管引起食管穿孔,特别是锂电池的腐蚀性更强,也更容易引起食管穿孔。异物刺破或压迫食管壁引起坏死,或强行吞咽饭团或大块食物试图将异物推下而致食管穿孔,亦可因通过内镜取出不规整的异物而造成食管穿孔。异物引起的食管穿孔常见于食管的3个生理狭窄区,其中以主动脉弓处穿孔尤为严重,有刺破及腐蚀主动脉引起致死性大出血的危险。因而,若通过内镜取出异物困难时,应急症开胸,在发生感染前切开食管取出异物,是比较简单而安全的做法。

(5)自发性食管破裂(Boerhave综合征):自发性食管破裂较为少见,1724年Boerhave首次报告1例因暴饮暴食后引起恶心发生食管破裂,故又称为Boerhave综合征,虽然其发生率仅1/6000,占所有食管穿孔15%,但其病死率高达25%~100%。这类病人的病因比较明确,大多数在暴食及大量饮酒后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呕吐使腹内压突然升高,挤压胃部使食管腔内压力骤然增加,同时环咽肌反射性痉挛呈收缩状态,食管原处于负压的胸腔,此时食管腔内和胸腔内压力在瞬间相差很大,因而导致食管全层的破裂。至于引起食管破裂所需之压力,尚无可靠的数据,有人在尸体上测定引起食管破裂的压力约090~272kg/6451cm2。除呕吐原因外,亦有报告分娩、抽搐、用力排便等引起者。自发性食管破裂以食管下段多见,其原因有人认为食管上段管壁是以横纹肌为主,对 反应快,迅速出现相应收缩不易破裂,而食管下段以平滑肌为主,对 反应比较缓慢,易出现破裂;中段食管的肌层兼有横纹肌和平滑肌,破裂的可能居两者之间。食管自发性破裂之裂口多为纵行单一裂口,长2~9cm不等,但亦有两处破裂的报告,手术时应注意探查。呕吐、胸痛、皮下气肿是自发性食管破裂的典型临床表现,由于医生对本病缺乏认识和警惕,常误诊为胃或十二指肠穿孔、液气胸、急性胰腺炎、心肌梗死、急性阑尾炎等,甚至有误诊急腹症而行剖腹探查者,其误诊率可高达75%,延误诊治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综合全国第三届食管良性疾病会议有死亡记录的121例自发性食管破裂中,病死率高达372%。

9 病理生理

虽然引起食管穿孔的病因不同,但穿孔后的病理生理变化都是一致的。食管穿孔后,有强烈 作用的胃内容物及带有各种口腔内细菌的唾液和食物等,迅速经破口进入纵隔,引起严重的纵隔感染。炎症在纵隔内迅速扩散,并可侵蚀穿破胸膜进入胸腔,形成一侧或双侧液气胸。因进入的细菌含有厌氧菌,常引起腐臭性脓胸,亦有于食管破裂的同时,胸膜即已破裂,液气胸出现甚早,纵隔和胸腔感染,大量液体的丧失,毒素吸收,病人可很快发生休克。因吞咽使空气由破口不断进入胸腔,可以产生张力性气胸,更加重呼吸与循环功能紊乱,如不及时救治,病人可迅速死亡。纵隔内炎症扩散迅速的原因是:

(1)纵隔内均为疏松的结缔组织,除胸廓入口处稍狭小外,并无其他的脏器组织足以阻挡感染的扩散,食管穿孔后空气进入纵隔内形成纵隔气肿,为含有多种细菌的消化液进入纵隔创造了有利条件。

(2)吸气过程中,纵隔负压增加,更有利于空气和消化液吸入纵隔。

(3)心脏的跳动、食管的蠕动及吞咽活动等,对感染的扩散均起促进作用。

(4)口腔内含有多种细菌,如螺旋菌、微量需氧菌、非溶血性链球菌及其他一些细菌,尤其是口腔有感染时,对纵隔感染及炎症的扩散起着重要作用。食管穿孔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图1):

10 诊断检查

诊断:早期诊断,及时而正确的处理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1临床表现由颈部开始的皮下气肿应怀疑食管穿孔,应行胸部X线检查。

2辅助检查X线胸腹片示纵隔气肿、液气胸、气腹是诊断食管破裂的重要证据;食管造影如显示造影剂外溢即可肯定诊断。但阴性结果亦不能排除穿孔的可能。对可疑病例应重复检查。诊断中,除明确穿孔的诊断外,对穿孔的部位及大小亦应了解,这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很有帮助。

实验室检查:

1胸液pH测定正常人胸腔液的pH值大约是74,如果抽出的胸腔液体呈酸性,pH值小于6,则应考虑下段食管破裂。

2血常规随着炎症的进展可出现白细胞增多。

3细菌培养取食管分泌物或穿刺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其他辅助检查:

1口服亚甲蓝溶液胸腔抽出液呈蓝色,可作为食管穿孔的有力证据。

2食管镜检查怀疑食管破裂而X线检查阴性时,应行食管镜检查。

3X线摄片40%的病人经X线检查可发现纵隔气肿。

(1)颈部食管穿孔:颈筋膜层有游离气体提示局部可有肿胀及皮下气肿,对比剂漏出食管外。

(2)胸部食管穿孔:X线影像示纵隔积气或纵隔影增宽,一侧或两侧液气胸。若有纵隔脓肿形成,可显示致密阴影、气液面。碘油或水溶性碘剂食管造影,可见造影剂外溢(图2~4)。

4CT扫描从颈部扫描至耻骨联合。CT影像显示:食管壁增厚、食管周围积液、食管腔外积气、胸腔渗液,其中食管外气体是最有价值的征象。有的患者可发现破裂孔。对临床症状不典型者,CT可清晰的显示腔外改变有助于诊断。此外CT还可发现纵隔,颈部,胸部及上腹部皮下气肿。纵隔增宽,食管周围及纵隔内积液、脓肿。纵隔内软组织肿胀,气管、支气管、血管周围模糊,局部积液等(图5)。局部脓肿显示中心水样密度,周边密度高,造影后边缘强化。纵隔炎及肉芽肿可致纵隔组织器官移位。CT扫描尚可清晰地显示气胸、肺炎、肺不张、支气管断裂、心包积液、主动脉破裂及骨折等。薄层扫描可发现穿孔区食管缺损。并发膈疝时,CT扫描可见膈肌破裂缺如,由于疝入的组织不同,其CT表现也不同。大网膜组织为低密度与脂肪组织相仿,胃、肠、肾、脾等密度不均,其内见气样低密度影。

5MRI可全面显示并发症,对颈前纵隔内软组织肿胀、积液、气管移位、颈、胸椎骨折的显示清晰。对显示纵隔脓肿、胸腔积液方面敏感。膈疝时MRI信号不均,可显示病灶与膈下的关系。

11 鉴别诊断

1颈部食管穿孔应与器械检查损伤或未穿孔的食管异物相鉴别 颈部食管穿孔虽颈部疼痛及胀感,吞咽或颈部活动时可加剧,但检查时胸锁乳突肌前缘往往有压痛,局部可有肿胀及皮下气肿,体温及白细胞计数逐渐增高。X 线摄片发现颈筋膜层有游离气体。

2食管下段穿孔需与胃及十二指肠穿孔相鉴别 食管下段穿孔后常出现上腹部肌紧张,因纵隔炎脊椎活动可使疼痛加剧。感染波及膈上胸膜,可引起肩部疼痛。

12 治疗方案

食管穿孔治疗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穿孔的部位、裂口的大小、入院的迟早和治疗措施是否正确。如果治疗时间延误到24h以上,其病死率可高于早期治疗的3倍。

1非手术治疗治疗方案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确定。

(1)适应证:以下情况适合非手术治疗:

①病人入院较晚或食管穿孔发现较晚,穿孔已局限的病人。

②食管小穿孔和消化道内容物漏出体征极少的病人,在严密观察下行保守治疗。

③某些不需要引流也可解决的颈段食管穿孔。

④病人年纪大,一般情况不佳,或有心肺功能不全,开胸手术可出现危险者,亦以保守治疗为宜。

(2)治疗措施:

①禁食:凡有食管穿孔的病人,应予以禁食,以免食物由破口流入纵隔或胸腔内,加剧感染扩散,并嘱病人尽量将唾液吐出或于破裂口上方放置胃管吸引。

②支持疗法:禁食、严重感染及体液丢失,常致病员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及全身消耗衰竭。因而在治疗上除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外,应加强营养支持,输入全血或血浆,通过鼻饲、胃或空肠造口术饲食。

③抗感染:伤后早期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待分泌物或穿刺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出来后,根据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2手术治疗

常用的手术方法有:

(1)颈段食管穿孔:

①手术指征:颈段食管穿孔大多是器械损伤引起,穿孔往往较小,发现较早,经非手术治疗约80%病例可获治愈,但在以下情况仍要考虑手术治疗:A裂口较大和贯通伤引起的穿孔,伤后24h内可将食管裂口一期缝合;24h以后,则多不主张一期缝合,而是放置引流。B穿孔时间较久,或经保守治疗病员出现发热,白细胞增高。X线检查已出现颈部及纵隔感染、脓肿形成。一般对于第4胸椎平面以上的纵隔感染,均可经颈部切开引流,同时给鼻胃管饲食,创口大多能很快愈合。C颈段食管异物穿孔已形成局部脓肿者。D有远端梗阻的穿孔,应给予解除梗阻的手术治疗。

②手术方法:颈部食管穿孔如行修补手术,可经左胸锁乳突肌前缘作斜行切口,逐层解剖进入食管间隙,游离出食管,间断缝合修补裂口,冲洗切口,并放置引流。如行切开引流,则应根据肿胀及压痛的部位来决定,切开前先作穿刺进一步判明脓肿之部位。如肿块及压痛在颈部两侧均较弥漫,可以经右颈切口引流,因为食管距右侧胸膜较远,其间隙较宽,引流较好,而不易误伤胸膜。切开脓肿吸尽脓液,如系异物穿孔,应将异物取出,可放置烟卷式引流两根或上方用烟卷式,下方用软胶皮管引流。

(2)胸段食管穿孔:胸部食管穿孔的预后较差,病死率甚高,多数人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开胸手术的目的在于充分引流胸腔渗液和食管漏出物,修补裂口,防止纵隔及胸膜进一步污染。

①手术路径:经胸途径根据穿孔的部位来确定,下段食管穿孔,多破入左侧胸腔,应行左侧开胸;中段以上,多行右侧开胸。进胸后充分暴露纵隔,将坏死及炎性组织清除。

②手术方法:

A初期缝合修补:主要适用于穿孔后24h以内者,但亦有不少超过24h行修补获得成功者。因而穿孔后的时间并不是衡量能否手术修补的惟一标准,而感染和食管壁炎性水肿的严重程度则是重要的决定因素。缝合修补时可将创缘稍加修剪,用细丝线间断缝合食管黏膜层和肌层,不能分层缝合者可作全层缝合,修补后可用胸膜片、带蒂肋间肌瓣、心包瓣、下胸段食管破裂亦可用带蒂膈肌瓣及胃底覆盖加强。最近有人报告自发性食管破裂11例,9例均在24h后(最长者18天)开胸修补,采用带蒂大网膜折叠为数层覆盖于裂口及周围,11例均获得成功。不带蒂的大网膜亦可作为修复物来修复食管裂口。

B闭合缺损:食管穿孔时间较久,食管壁炎症,水肿明显,裂口已不能直接缝合,如穿孔在下胸段或腹段,可用膈肌瓣,胃底或空肠移植片修补,无须将穿孔边缘对拢缝合,而将补片或移植片覆盖在穿孔周围,并缝合在食管健康肌层上。如用带蒂空肠移植片覆盖,可游离一段长约8cm带血管蒂的空肠,从结肠后引出,于肠系膜对侧切开肠管,除去黏膜层,从食管穿孔处边缘的食管腔内引出间断缝线,将空肠移植片盖在缺损上,缝线在空肠浆肌层移植片外结扎固定,再将移植片边缘合在食管健康之肌层上。

C食管置管术:对晚期胸内食管穿孔,不能采用缝合修补或补片闭合缺损者,于开胸清除所有污染及坏死组织,通过食管穿孔在食管腔内放置T形管,并由胸壁引出,使食管内容物外流,在穿孔附近及胸腔内各放置闭式引流。T形管放置3~4周形成瘘管后拔出,改为开放引流(图6)。食管置管完后可行胃造口减压,空肠造口饲食,一组10例36~94h的晚期食管穿孔,采用这种治疗方法,8例治愈,仅2例死亡。

D颈段食管外置(或造口)并胃造口术:晚期食管穿孔,胸腔感染严重或病人情况差不能耐受开胸手术者,可将颈段食管外置(或造口),胸腔闭式引流,及在腹部作小切口,将贲门结扎关闭,同时行胃或空肠造口饲食。这种手术方法的目的是阻止从口腔带入的感染和胃内容物反流对胸腔的 ,促使感染得到控制及瘘口闭合,但大多数病例需要二期手术重建食管。

E全胸段食管切除术:经胸腔引流及应用抗生素等治疗仍不能控制的严重纵隔感染和食管广泛损伤的病例,可行全胸段食管切除。颈段食管外置,贲门予以缝合关闭,做胃或空肠造口饲食,经2~3个月,病人全身情况好转后再行食管重建,全胸段食管切除可剖胸或采用食管内翻拔脱。

F原有食管疾病并发穿孔的处理:当食管穿孔远端有狭窄、贲门失弛症及裂孔疝等基础疾病,早期若病员情况允许,在穿孔缝合修补后,可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手术治疗。如贲门失弛症行贲门肌层切开,裂孔疝修复,狭窄切除作食管胃吻合等。Fulton等曾对狭窄处穿孔的病例采用腔内置管(Celestin管),防止唾液和胃内容物污染纵隔而获得成功。如果上述措施不能施行,有人采用颈段食管外置,使每天大约150ml唾液不经破裂之食管,有利于裂口的愈合。亦可对狭窄部扩张或食管腔内置管,再行食管穿孔修补。据有关文献报道的4例食管穿孔病例,2例因食管腐蚀伤行食管镜检查,2例为食管异物引起食管穿孔,均行改良Mill食管腔内置管获得成功。这种方法可减少唾液和胃内容物污染纵隔,尚有支撑管腔和预防食管瘢痕狭窄的作用(图7)。

13 并发症

1呼吸困难胸部食管穿孔时,因一侧或两侧的液气胸,病人可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及发绀。

2休克由于体液的丧失,毒素的吸收,严重者可发生休克。

14 预后及预防

预后:食管穿孔的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

1就诊时间 影响食管穿孔总病死率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延迟诊断(表2 所示)。穿孔发生24h 后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的病死率是26%~64%。而24h 以内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的病死率是0%~30%。Ne itt 和Sawyers 发现自1975 年以来,穿孔发生24h 后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其病死率由56%降到26%。这可能是由于使用了更为有效的抗生素、更好的营养支持及围术期的护理。他们还注意到自1975 以来,穿孔发生24h 以内获得诊治的患者,其病死率与以前相比没有明显下降(二者分别是114%和13%)。

2穿孔部位 颈段食管穿孔的病死率是0%~14%,而胸段或腹段食管穿孔的病死率高达13%~59%。这是因为颈段食管穿孔时,污染物可被颈部组织包裹、没有胃内容物的反流,而且多数颈部穿孔为器械性穿孔,可以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3穿孔的病因 导致食管穿孔的病因对预后亦有影响,医源性和器械性穿孔的病死率是5%~26%。自发性穿孔的病死率最高,为22%~63%。最近,Sabanathan 等报道了5 例Boerhaave 综合征的患者,经彻底清创、纵隔冲洗及带蒂大网膜的加强一期缝合治疗,无1 例死亡。他们将这一意外的结果归功于及时的复苏和用血运良好的组织瓣对食管的加强修补。这强调了血供对污染胸腔的重要性。根据Michel 等的报道,食管的原发疾病使食管穿孔的病死率增加了6 倍。食管癌患者的食管穿孔的病死率比有良性食管疾病或无食管疾病的要高。近5 年来一些作者在治疗食管穿孔方面的经验(表3)。除了6 个报道外,其他所有的报道都用了多种治疗方法。有些患者因不能手术而接受了内科治疗,使非手术治疗总的病死率受到了影响。当病人首选的是内科治疗时,其病死率为0%~33%。在这些报告中,采用旷置二期手术的方法病死率较高,这可能是使用该技术的经验不足。此外,也与该方法多用于有广泛食管挫伤和穿孔超过24h的患者有关。有作者报告了应用该方法的最好结果是同时使用一期闭合或加强一期闭合。报道中近5 年来的食管穿孔的总病死率是24%(表3),与1980~1990年文献所报道的病死率(22%)相比并没有很大的变化。

预防: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15 流行病学

自发性食管穿孔的发病率极低,Kish(1980)年综述了世界报告的300例病例,Bladergroen 和Postlethwaita(1986)总结文献报告的127 例病例,其中114 为晚期诊断,其余为尸检诊断。各大洲的所有种族均有发病,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在2∶1~5∶1。发病年龄最常见50~70 岁(另有报告在30~55 岁),文献报告80%的病例为中年男性,已有新生儿和90 岁者以上发病的报告,虽然不明原因,但已显示1 到17 岁儿童发病率最低。

治疗食管穿孔的穴位 上脘

者,禁斜刺。本穴不能用提插法或粗针,以免造成胃肠穿孔或化脓性腹膜炎。针后慎勿饱食。孕妇慎用。灸法:可

上管

者,禁斜刺。本穴不能用提插法或粗针,以免造成胃肠穿孔或化脓性腹膜炎。针后慎勿饱食。孕妇慎用。灸法:可

上纪

者,禁斜刺。本穴不能用提插法或粗针,以免造成胃肠穿孔或化脓性腹膜炎。针后慎勿饱食。孕妇慎用。灸法:可

胃管

者,禁斜刺。本穴不能用提插法或粗针,以免造成胃肠穿孔或化脓性腹膜炎。针后慎勿饱食。孕妇慎用。灸法:可

胃脘

脾泄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脾泄的穴位 1 拼音

pí xiè

2 注解

脾泄 病名。又名脾泻。指饮食或寒湿伤脾,引致脾虚泄泻。《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胜,湿化乃见,善注泄。”《难经·五十七难》:“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丹溪心法·泄泻》指出:“老人奉养太过,饮食伤脾。”也是脾泄的常见病因。宜用机要白术芍药汤、扶脾散,或六君子汤加味方;久病脾泄,大便失控者,宜兼固涩、升提治法。参见滑泄、脾泻、泄泻条。

治疗脾泄的穴位 命关

,食已即吐,噎膈,胃炎,腹胀,水肿,腹胀,黄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满气喘,胁痛不止,腹水,肝区疼

食窦

,食已即吐,噎膈,胃炎,腹胀,水肿,腹胀,黄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满气喘,胁痛不止,腹水,肝区疼

脾经。①位于拇指远端的指腹面。治脾胃虚弱之疳积之泄泻等。《针灸大成》卷十:“饮食不进,人瘦弱,肚起青

脾俞

息,腰背痛,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带下,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

意舍

关于“噎膈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394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